新疆平安網訊(通訊員 年磊)5月14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人民法院駐塔溫覺肯鄉克日木哈爾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走訪時,村民馬金明說出了一段很平實的話:“黨的政策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只要勤勞,就能增收脫貧。”
今年56歲的馬金明是克日木哈爾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僅靠兩畝耕地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家里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家里只有我和女兒,自己也不懂技術,掙錢門路少,女兒上大學,日子過得緊巴巴。”馬金明說。
克日木哈爾村距離縣城23公里,土地鹽堿化程度高,當地村民一直以種植小麥、玉米、辣椒、番茄為主,經濟效益低,只能維持基本生計。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工作隊結合克日木哈爾村實際,利用當地獨特的草場優勢,引導村民發展特色養殖。工作隊采取一戶一策,面對面給村民教方法、抓培訓、強技能。工作隊通過多方聯系獲得資金支持,為貧困戶分批發放扶貧羊、扶貧牛,幫助修建暖圈,整治庭院,組織技術人員就如何科學飼養、精心管理等方面,為村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
在工作隊的幫扶下,馬金明從2016年的僅有3只羊增加到目前的50余只羊,去年村里還幫助他新蓋了100平方米的棚圈。馬金明心存感激:“駐村干部三天兩頭往家里跑,去年底還幫忙聯系了飼草料,我自己要是不努力,怎么對得起大家。”
有村民問:“馬大哥,你家的羊一下就增加到了50只,聽說你都賣了5只羊羔,是不是有什么竅門啊?”對此,馬金明回答:“哪有什么竅門啊,說白了就是勤快!”
“養羊是很講究方法的,比如疾病的治療和防疫,飼料的配制,營養不能單一等,這些都要學習。”談起養羊心得,馬金明說得頭頭是道。憑借新學的技術加上這幾年積累的飼養經驗,他家的羊比別人家的羊長得快,也更結實。
“一只育肥羊有25公斤至30公斤,一公斤可以賣到60元,一只羊銷售價格在1500元左右。”馬金明說,去年家庭純收入達到1萬元,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博湖縣人民法院駐克日木哈爾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王輝說:“克日木哈爾村村民有一定的養殖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吸納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擴大規模,打造特色,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