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盡在點滴中
——“改革先鋒”張飚的故事(下)
張飚軼事,盡顯“可貴”
在和張飚同事談笑間,無意中聽到了兩件有關張飚的“軼事”。
在同事高晨眼里,張飚什么時候都是衣裝穿得整整齊齊,頭發梳得一絲不茍。
“這次去北京領獎穿什么去?”高晨問。“當然是制服啊!”張飚答。去年12月,張飚臨去北京的前幾天,高晨見他穿的白襯衣領子已經磨損得沒樣子了。他得知張飚退休后就不再領新裝,于是就把自己的新襯衣找出來交給了張飚。

在張飚眼里,高晨這一批年輕人既是榮辱與共的同事也是要關心鼓勵的孩子。去北京開會前,高晨和同單位的馬麗鄭重其事地托付張飚,到了北京,給“改革先鋒”馬云帶個好,馬云是他們的偶像。高晨說:“其實也是個玩笑,可老師認真地點頭答應了。那天晚上收到張飚的微信,他和馬云合了一張影。原來,張飚專門去找到馬云,告訴他新疆石河子檢察院的高晨和馬麗向他問好。“馬云請老師代他向我們問好,真的很高興,沒想到老師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高晨說,張飚工作中言必行、行必果,生活中也很關心他們這些年輕人。
張飚感悟:是信任也是責任
在石河子市當日,記者一行跟隨張飚回到他多日未回的家。進了小區,他習慣性地朝著郵政信箱方向走去,掏出鑰匙打開郵箱,從里面拿出一封信。

這是一封2018年12月24日從浙江無錫市寄出的掛號信。張飚拆了信封、打開信紙。看罷,他告訴記者:“還是一封咨詢信。”其實,寄到張飚信箱的信,大多是咨詢信。
張飚邊往家走邊說到:“天南海北的人往我這兒寄信,大多是希望我幫助分析分析案情,拿拿主意。有時候,他們咨詢的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知識能力范圍,但我認為必須努力去幫助他們。這些信是信任更是責任,也是我們作為法律工作者為建設法治國家、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應該作出的努力。”有一次,一個咨詢者得了尿毒癥,張飚默默寄去了2000元。類似這樣的情況,張飚已經資助了上萬元。

張飚的家在石河子市區一個老式住宅小區。稍顯陳舊的屋內擺放著幾件老式的家具,客廳的墻面上懸掛著三幅當年他領獎時的照片,側面是“精氣神”三個書法大字,簡單格局與陳設默默展示著張飚的內心世界。
“張飚身上凝聚著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高貴品德。點點滴滴值得學習。”自治區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秋麗說,“2014年,張飚被自治區檢察院聘為“特約檢察員”,參與重大案件的研討和調查。他家住得遠,來一趟檢察院坐公車需要一兩個小時,家里又有病人,我們想安排車接他送他可以節省時間,可他說什么都不讓。但他沒遲到早退過一次,如果需要出差辦案,他更不會推辭。”
“了解了你,才知道你鮮亮的背后還有那么多感人的事。為什么每次看到你,你都是那么陽光?”結束采訪時,記者問張飚。
“有一句歌詞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毛主席有一句詩詞:無限風光在險峰。”張飚帥氣地回答。
這就是人帥、心帥、言帥、行帥的張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