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吐魯番市托克遜縣庫米什鎮柯爾克孜鐵米村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就業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的“造血式”扶貧模式,幫助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促進貧困勞動者物質脫貧、精神脫貧“齊步走”。
柯爾克孜鐵米村,全村共有耕地1.79萬畝,其中基本農田1200畝,林地180畝(紅棗),人均占有耕地2畝,曾是自治區級貧困村。
扶志理清脫貧事
7月3日,吐尼沙·夏爾皮像往常一樣整理小商店里貨架上的方便面、火腿腸、毛巾等商品。雖然商店不大,但是各種商品整理得井井有條,前來購物的顧客絡繹不絕。
以前的日子,讓吐尼沙不堪回首。2008年5月,她因患病住院,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借了很多外債。更令她傷心的是,當年8月份,丈夫和她離婚了,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2014年,吐尼沙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享受低保等政策。吐尼沙曾以為,靠著低保等惠民政策,可以湊合著過日子。
這時,托克遜縣自然資源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加大入戶走訪力度,組織成立以村各支力量為核心的走訪調研小組,了解每家每戶增收致富的瓶頸,特別是對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家庭進行摸底調查,研究制定改進策略,著力解開村民的思想疙瘩,理清村民脫貧思路。
2017年8月,在工作隊幫助下,吐尼沙開了一家小商店,并分兩次領取了5只扶貧羊。對于工作隊的幫助,吐尼沙感激地說:“工作隊讓我明白好日子是靠自己努力獲得的,現在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我要繼續好好干,把日子過得更好!”
扶智拓寬就業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工作隊深知扶貧工作從“輸血”到“造血”的關鍵是要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具備自我脫貧的能力。在日常學習教育過程中,工作隊依托“農牧民夜校”這一有效載體,結合村民意愿開展畜牧養殖、酒店管理服務、汽車修理等技能培訓,邀請行業專家來村里現場授課,手把手給群眾傳授技能,幫助村民開闊視野,增強務工本領。
建檔立卡貧困戶阿依努爾·買提尼亞孜的丈夫2009年因病去世,家里缺少勞動力,經濟來源就靠她打臨工。就業的不穩定,讓她家的日子捉襟見肘。工作隊開展技能培訓以來,阿依努爾每期都來參加。工作隊根據她家的實際情況,推薦她到附近的保險公司上班,還幫助她解決了孩子上學的費用。
現在,阿依努爾家的日子越來越好,安居富民房裝修一新,家電家具一應俱全。她感慨地說:“工作隊組織我們學習技術,還幫我們解決就業問題,現在我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別提多高興了!”
去年以來,工作隊和村“兩委”大力推進土地流轉,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進恰馬古加工廠、石材加工廠,通過發展產業、開展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等方式,促進貧困人口就近就地轉移就業,讓貧困家庭的村民實現了就業夢。
搬遷實現安居夢
走在庫米什鎮街道南面,遠遠就會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安居富民房坐落在道路邊上,這里便是柯爾克孜鐵米村。走進村里,環村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戶戶,粉飾一新的墻面顏色鮮艷,房前屋后的綠色植物、花卉煥發著勃勃生機。
熱娜汗·庫爾班的家就在村東頭,屋子里廚房、衛生間、臥室,布局合理大方又實用;時尚的燈具、嶄新的壁紙、锃亮的地板,裝修現代又時尚……
“我一直想掙錢蓋新房,但平時打工掙錢也不多,實在沒能力蓋房。現在好了,借助國家安居富民房資金補助這個好政策,我們村子整體搬遷,住進了新居,我們的生活就像掛在墻上的地毯一樣,紅紅火火。”熱娜汗說。
托克遜縣自然資源局駐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阿克木·外力告訴記者,原來的村子距離新址5公里,道路、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將安居富民工程建設作為保障農牧民生產生活、落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重要民生工程來抓,通過實地勘察、統一規劃,新建了134套安居富民房,村民全部搬進了新房。同時,在村西頭建起了幼兒園、衛生室,文化小廣場,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這一惠民工程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