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一大早,太陽剛露頭,喀什地區疏勒縣洋大曼鄉賽先拜巴扎村村民米日古麗·艾海提就已做好了早飯。
自從有了工作,米日古麗每天9時準時出門去工廠上班,她家距離工廠走路不到5分鐘的路程。
米日古麗原是洋大曼鄉阿克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有8畝地,一家人的開支主要靠丈夫打零工。
以前即便家里經濟困難,米日古麗也沒想過外出打工。“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想出去干活。”說到過去,她有些羞澀。
去年7月,米日古麗一家5口從阿克亞村搬到位于賽先拜巴扎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進了80平方米的安居房,開始了新生活。
當時,為了讓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駐洋大曼鄉14個深度貧困村“訪惠聚”工作隊引進了烏魯木齊的一家刺繡企業,并在賽先拜巴扎村開辦工廠,成立了喀什絲路行科技研發有限公司。
“廠子就在家門口,上班很方便。關鍵是周圍的人都在努力掙錢,眼瞅著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心里很不好受。”米日古麗說,周圍的姐妹們都在工作,給了她很大的勇氣。
目前,刺繡廠已帶動貧困戶、搬遷戶、困難群眾等600余人就業。而與米日古麗一起搬到賽先拜巴扎村的148戶588人,已有43戶162人脫貧。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村民安心就業,刺繡廠附近還建了托兒所、食堂等配套設施。
在工廠公示欄上,記者注意到,每一件繡品明碼標價,工人們的工資表也貼在墻上。優秀員工的照片還展示在“光榮榜”上。工資表顯示,工作成績突出的人,可獲得50元至2000元不等的獎金。
舒適的工作環境,誘人的獎勵制度,不僅帶動了賽先拜巴扎村村民就業,也吸引著周邊村民加入。阿提古麗·卡地爾是洋大曼鄉托萬亞依拉克村的貧困戶,她每天騎電動車到刺繡廠上班。
如今,阿提古麗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丈夫是木匠,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她儼然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在這里上班,有專業老師手把手教技術,干得好就掙得多。孩子可以放在托兒所,沒有任何后顧之憂。”阿提古麗說。
記者看到,近500平方米的廠房內,300余名員工在埋頭認真地飛針走線,她們手底下有胡楊、牡丹、玫瑰等各種精致的圖案。
“這些產品主要銷往疆內外各大景區,目前產品供不應求。”喀什絲路行科技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喜說,下一步,公司將挖掘當地民間傳統工藝,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計劃3年內將洋大曼鄉打造成新疆“疆繡”之鄉,帶動萬人就業。
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駐洋大曼鄉14個深度貧困村總領隊、且克勒村第一書記許春河說:“我們鼓勵企業把工廠建到‘家門口’,保障村民就近就地就業,通過發展產業帶動就業促脫貧,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目前,洋大曼鄉已有23家村辦工廠投入生產。其中,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駐洋大曼鄉14個深度貧困村500平方米以上的村辦工廠有9個,帶動全鄉1500余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