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市托克遜縣夏鎮奧依曼買里村曾是自治區級貧困村,全村常住人口815戶3269人,其中貧困戶173戶640人,貧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0%。
2016年,奧依曼買里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脫貧攻堅路上,這個村到底發生了什么?近日,記者來到奧依曼買里村,探尋這個村的“摘帽”歷程。
齊心協力化解“兩大難題”
“脫貧路上兩大難:澆水難、道路難。”經過深入調研,奧依曼買里村老百姓掛在嘴邊的兩句話,引起了駐村工作隊的高度重視。
為解決村級道路差的問題,該村各支力量形成合力,爭取上級黨委和政府、后盾單位、湖南援建項目資金支持,對14.5公里村級道路進行硬化,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并配套建設了供排水、綠化管道設施。
為解決農業用水問題,奧依曼買里村累計爭取扶貧項目資金176萬元,修筑防滲渠11公里。今年又申請扶貧項目資金200萬元,新建防滲渠10公里,徹底解決可利用水資源缺乏問題。
第五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吾甫爾·艾米都嘗到了新修防滲渠的甜頭。他今年種的8畝甜瓜大豐收,收入3萬多元。吾甫爾高興地說:“有了防滲渠,澆水時間少了,水費也低了,防滲渠真是一項‘民心工程’。”
吾甫爾算了一筆明白賬:“以前從放水到水進地,要兩個半小時。現在四十分鐘水就進地了,水費降了一半多。我家10畝地,防滲渠全都覆蓋到了,對于農民來說,有水就好種地,就能有好收成。”
村民樂享集體經濟“紅包”
“這1800元錢存好了,孫女兩個月的生活費就夠了。”66歲的買熱木汗·斯提力木高興地把錢交到女兒手里。
這1800元錢,是買熱木汗老人拿到的2018年村集體收入分紅。買熱木汗與女兒、孫女生活在一起。老人年紀大,孫女在上大學,家中缺少勞動力。平時就靠女兒打零工掙錢補貼家用,屬于深度貧困戶。
2018年,奧依曼買里村通過承包集體土地等方式,集體收入9萬元。通過征求貧困戶意見,村“兩委”研究決定,對本村嚴重缺乏勞動力、因病因殘致貧,人均收入處于貧困邊緣的37戶貧困戶以每戶1800元的標準,進行分紅。
為防止集體分紅滋生貧困戶“等靠要”思想,該村采取“有償發放”的方式,即每戶貧困戶出一名有勞動力的人,幫助村委會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以工資替代集體分紅。
買熱木汗說:“村里集體分紅對我們一家人幫助大,感覺很溫暖。現在重體力勞動做不了,打掃衛生就能掙工資,心里很高興。”
2018年,奧依曼買里村積極爭取援疆資金100萬元,用于建設50噸冷凍、50噸冷藏能力的冷庫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能夠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
不斷壯大的集體經濟讓村里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幫扶貧苦戶,讓更多惠民措施得以落實,讓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
黨員干部真情助脫貧
“沒有權大哥,也沒有我現在這份穩定的工作。為了我們家,權大哥沒少操心。”村民熱依丁·卡德爾感激地說。
熱依丁口中的權大哥是結對幫扶干部權春玉。2017年,權春玉和熱依丁一家結成幫扶對子。平時,權春玉經常去看望熱依丁一家,了解家庭情況,解決生活生產困難。
結對伊始,權春玉就通過積極協調,幫助熱依丁解決了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現在的工作很滿意,每月能夠收入2300多元,除了生活費,一年還能存一萬多元錢。”熱依丁高興地說。
“你還年輕,一定要有份穩定的工作,才能照顧好母親,照顧好家庭。”權春玉話堅定了熱依丁穩定就業的決心。
今年以來,奧依曼買里村在“2133”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再次將173戶貧困戶與村委會五支力量、黨員干部結對包聯,明確每戶貧困戶包聯干部,建立幫扶包聯臺賬。結對認親干部每月入戶走訪不少于4次,通過入戶走訪看望幫扶貧困群眾、日常幫助和臨時救濟、物質幫助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更新思想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吐魯番市公安局駐奧依曼買里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政說:“通過兩年多的苦干,全村貧困戶均已經達到脫貧標準,實現全村零貧困戶的階段性目標。目前,全村正在努力鞏固提高脫貧攻堅成果,爭取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