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干其鄉位于多浪河畔,素有阿克蘇市“窗口”之稱。
除了是“中國紅富士蘋果之鄉”“中國無公害蔬菜之鄉”,它還是鄉村振興“試驗田”。
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精準脫貧攻堅,優化基層治理……2018年以來,依干其鄉全域謀劃、全面推進,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新農村”。
村民吃上“旅游飯”
8月7日中午,驕陽似火,依干其鄉民俗風情街艾合買提·達尼家訪點人氣爆棚。
散臺坐滿了,包廂訂出4個,晚上還有5桌客人……艾合買提一邊接預訂電話,一邊在收銀機上點單、算賬,指尖在鍵盤上飛快地跳躍。
55歲的艾合買提是依干其村人,開了20多年小飯館。2018年4月,阿克蘇市首批民俗風情旅游項目之一——占地30畝、投資200萬元的依干其鄉民俗風情街動工籌建。艾合買提與家人一合計,把10.5畝庭院改造成了民俗家訪點:葡萄架下搭炕床,蘋果園里設包廂,菜園、桃園供游人采摘,自產的土雞、牛羊肉端上餐桌。
同年7月,民俗風情街開門迎客。艾合買提與其他15家農戶成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他很快嘗到了甜頭。周末,阿克蘇市及鄰縣居民下鄉吃“土味”、摘蔬果;旅游旺季,內地游客紛至沓來,走進維吾爾族傳統民居,品嘗美食、欣賞歌舞、感受民俗,其中還有來自浙江的旅游援疆團隊。他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每月營業額逾10萬元,純利達4萬元。
不但要“開門紅”,更要一直“紅”。2018年10月,阿克蘇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及依干其鄉政府組織民俗家訪點經營戶,到浙江杭州千島湖考察民宿旅游。艾合買提開了眼界,回來就擴大規模:包廂從4個增加到12個,又加了5張炕床。目前,他的家訪點能同時接待300多名游客,并雇了16個幫工,本村3名貧困群眾在這里當服務員。
家訪點火了,周圍商戶也跟著沾光。酸奶、涼皮等小吃店生意興隆,馕、馓子成了搶手貨。吐尼薩古麗服裝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天能賣出絲巾、靠枕、花帽20多件。這些“新疆禮物”出自23名當地婦女之手,她們走出家門,到合作社上班,每人每月工資2000多元。
接下來,阿克蘇市和依干其鄉計劃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提升拉長產業鏈:引入專業旅游公司,對民俗家訪點進行統一規范管理;開發美食街、工藝品街、干果園,吸納近80名村民創業就業,打造鄉村民俗旅游的“金字招牌”。
綠水村變美了
以民俗風情街為試點,依干其鄉趁熱打鐵發展“全域旅游”,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基礎工程被提上日程。
這次,綠水村走在了前頭。該村2018年3月被納入阿克蘇地區“十鄉百村”人居環境示范村,率先推行“戶集、村收、鄉轉運”生活垃圾轉運處置機制。村委會“抓兩頭”:與阿克蘇市金葉子垃圾收運公司簽訂合同,農戶按月交納垃圾收運費;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把責任明確細化到每一棵樹、每一座院落。
全村總動員,投入“院內院外三件事”:院內——廁所革命,三區分離(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房舍衛生;院外——垃圾清運,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改善。
村委會成立衛生監督小組,每個村民小組成立衛生自管小組,對道路、庭院、室內衛生實行日檢查、周總結、月評比、季獎懲,建立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效果看得到,綠水村變美了:房屋整齊劃一,道路干凈平坦,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垃圾箱;庭院里果樹蔥蘢、花開絢爛,蔬菜拱棚、羊圈牛舍分區而設;安居富民房寬敞明亮,講究的人家還鋪了地磚、貼了墻紙。
美麗鄉村美在外表,更美在內涵。村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衛生習慣也在悄然改變:牙膏、牙刷、毛巾成了村里超市的熱銷品,木板床取代了土炕,有孩子的家庭都添置了寫字臺,人人收拾得干凈利索,精氣神十足。
村在景中建,人在畫中游。綠水村正在譜寫屬于自己的“田園牧歌”。
抓住脫貧“牛鼻子”
加入合作社后,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靠養鴿子摘掉“貧困帽”,厲害了!
依干其鄉良種尤喀克喬格塔勒村有養鴿的傳統,阿克蘇地區政協工委機關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因勢利導,于2018年牽頭成立阿克蘇市良種康鑫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80余戶鴿農入社,2020年有望形成2萬對鴿子的養殖規模,實現產值80萬元。屆時,該村將成為肉鴿、商品鴿、觀賞鴿的重要交易基地。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堅持“造血式”扶貧,與塔里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阿克蘇天康畜牧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技術指導和實訓基地協議,一年來相繼培育成立鴿業、雞業、菌業、蔬菜、草莓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0多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實行綠色生態種植養殖、集約化管理。目前,全村5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合作社生產、加工和銷售,入社農戶年均增收逾1000元。“合作社+農戶+市場”產業發展模式已經形成,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長。
一些“短平快”項目也在村民的庭院中“落地”。貧困戶牙生·艾力家的羊圈里,15只“扶貧羊”膘肥體壯;貧困戶魏澤亮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養殖油雞,還有種葡萄的、種果樹的……
好政策、好環境還吸引了離鄉打工的村民“回流”。艾力·阿不都熱合曼在外地建筑工地干了幾年后,回到村里養起了駱駝,村委會幫他爭取到專項貸款。目前他的養殖場已發展到34峰駱駝,每天光賣駝奶就能賺近千元。
發展和激活鄉村經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原動力。而抓住了增收問題,也就抓住了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據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任嘯虎介紹,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67萬元,今年7月底,這個數字更新為1.72萬元。
腦袋也要“富”起來
“紙里包不住火,希望你們都說真話,這是民法總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7月31日下午,依干其鄉民樂村人民調解室內,法律顧問艾合麥提·居麥正在調解一起借貸糾紛。
當事雙方是親兄弟。阿某稱之前給哥哥借了8萬元錢,最近他去要債,哥哥卻不認賬,還把借條撕得粉碎。阿某的哥哥辯解說,他撕借條是因為已經把錢還了。
二人各執一詞,眼看就要吵起來,艾合麥提勸他們冷靜,表示在走訪查明事實后再調解。兄弟倆點頭同意。
艾合麥提是新疆勝天律師事務所律師,自2016年起擔任民樂村法律顧問。他告訴記者,過去土地糾紛、婚姻家庭糾紛多發,現在則以勞動爭議、合同糾紛為主。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村民遇事不吵不鬧先找律師,一步步從“學會守法”到“習慣用法”。
這令艾合麥提十分欣慰,“我的努力是值得的”。3年來,他每月都要給村民上法治課,講維護國家安全、講“去極端化”,還不時提個醒:外出打工先簽合同,開車不要超載,等等。
依干其鄉22個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法律顧問,今年1至7月,共化解矛盾糾紛89起。
自治、法治、德治,一個都不能少。
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全鄉各村召開村民大會,將“不亂堆亂放、不亂丟垃圾、不亂排污水,維護村容整潔”寫入村規民約。村民是村規民約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而當“垃圾圍村”得以破解、鄉村“顏值”整體提升、人居環境日益改善時,他們又成為真正的受益者。如此良性循環,村規民約逐漸成為大家的行為準則。
口袋鼓了,腦袋也要“富”起來。良種尤喀克喬格塔勒村將村民阿瓦汗·阿布都熱依木家打造為“一家親”教育基地。阿瓦汗和鄰居王學忠11年前一起栽下的桑樹、共同管護的菜園、兩家人拍的“全家福”,都成了民族團結“活教材”。各村廣泛開展“國旗下的宣講”“百姓講堂”“周末大舞臺”等活動,解讀政策法規,培訓實用技能,活躍鄉村文化;評選“最美家庭”“最好婆媳”,用身邊的榜樣帶動村民奮發向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充盈著生命力的基層治理,時時處處以人為本。
“創新是發展的‘源頭活水’,嘗試與探索越多,就越能給鄉村振興的‘池子’有效蓄水。我們要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實現綠色發展、特色發展、長遠發展。”阿克蘇市副市長、依干其鄉黨委書記常國宏表示。
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圖景正在依干其鄉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