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今年以來,新疆阿勒泰地區公安機關以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活動為契機,發動自治組織,動員社會組織,依靠人民群眾,先后成立多個公益性社會組織,引導鼓勵群眾參與矛盾調處,讓人民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直接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堅定支持者,孵化警民互動新模式,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推動矛盾調處多元化、警務模式專業化、服務便民化,打造了一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式警務室”,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社區警務”+“草根自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感謝‘額河義警’,讓我們及時得到賠償。”近日,盧某的家人帶著經過公證的賠償協議書,離開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返回四川省遂寧市。
今年8月5日晚,大貨車司機盧某在富蘊縣卸貨過程中發生意外,不幸身亡。
次日,盧某的妻子等6人聽說此消息后,從遂寧市趕到富蘊縣,與大貨車掛靠的運輸公司進行交涉。之后,雙方因賠償問題發生糾紛,僵持不下。
富蘊縣“額河義警”協會副會長錢江,通過朋友了解此事后,與會長王強、富蘊縣公安局民警趙曉峰對接,一起看望盧某家屬。隨后,王強等人多次與雙方當事人協商,并邀請駐協會律師和有關部門參與調解。
8月9日,經多方努力,運輸公司同意賠償盧某家屬102萬元,雙方在富蘊縣公安局庫額爾齊斯鎮派出所團結南路中心便民警務站簽訂了賠償協議。
團結南路中心便民警務站位于額爾齊斯河河畔,毗鄰客運站,轄區單位多、商鋪多、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易發,治安管理壓力大。
如何在有限的警力條件下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確保大事中事小事都不出?
今年6月,團結南路中心便民警務站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依靠組織、發動群眾,積極挖掘居民自治潛力,創建了“額河義警”協會,吸納了快遞小哥、的哥、房東聯盟、寶石協會等12個行業協會成員百余人,探索出一條“社區警務+草根自治”的基層警務新路子。
“‘額河義警’協會成員基本涵蓋了我們轄區的各行各業,他們接觸人員多、出入場所多,因此發現轄區安全隱患的機會也比較多,也真正將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各個層面。”富蘊縣公安局城鎮派出所團結南路中心便民警務站站長趙曉峰說。
“額河義警”協會成立以來,協助警方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0余起,整改隱患問題50多個,愛心救助100余起,成功阻止詐騙案件多起。
對標“楓橋經驗”的精髓,富蘊縣公安局喀拉通克派出所依據轄區實際,則在今年6月建立了另一支新隊伍——“警民e家”公益性工作站。成員有村兩委班子、群眾代表、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等自發參與,員配有統一的帽子和馬甲,目前已達28人。
“警民e家”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按照“四個一起來”(即調解矛盾糾紛一起來、群防群治一起來、隱患排查一起來、服務群眾一起來),開展治安巡邏40余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50余起,有效維護了轄區治安秩序平穩。
小楊說事”傾心盡力化解群眾煩心事
“小楊警官,我現在就寫保證書,兩個月之內一定把欠下的修車費還了!”
今年9月15日上午11時35分,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布爾津鎮津河社區轄區的一家汽車修理店里,肯吉別克·孜努拉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說。
他找來紙和筆,一筆一劃寫了起來。
剛才還一臉怒氣的汽修店老板瑪納特·巴哈提的臉色由陰轉晴,連連向小楊警官致謝。
小楊警官,全名楊尚安,是布爾津鎮津河社區中心警務站“小楊說事”辦公室的負責人。
原來,肯吉別克·孜努拉去年在這家汽車修理店修車時欠下了2000元修車費遲遲未付。
當天,肯吉別克·孜努拉又來修理廠修車,店主瑪納特·巴哈提十分生氣討要所欠的修車費。
肯吉別克·孜努拉稱暫時無力支付,以后再予支付。
雙方因此發生口角爭執不下,店主瑪納特·巴哈提想起了“小楊說事”的民警楊尚安,趕緊給小楊警官打電話求助。
楊尚安迅速趕到現場調解。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講清了不還欠款可能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再耐心做通修理廠店主的工作,雙方互讓達到一致,當場寫下保證書,兩月內還款。
十分鐘不到,一起矛盾糾紛現場化解。
楊尚安所在的津河社區位于布爾津縣城中心區,社區內有河堤夜市和額河美食街。一到夏季旅游旺季,社區每天的流動人口逾3萬人。
今年2月,津河社區借鑒“楓橋經驗”,在該社區中心警務站成立了“小楊說事”辦公室。津河社區副主任、津河社區中心警務站站長楊尚安作為牽頭人,與社區人民調解員、聯戶長、退休老黨員等組成一支調解隊,為居民化解矛盾糾紛。
為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楊尚安創建了“津河社區流動人口服務交流平臺”微信群和“小楊說事”微信號,并在轄區張貼微信二維碼、定期發布便民信息,實現服務群眾由“腳尖”到“指尖”的轉變。
自成立至今,“小楊說事”辦公室已調解矛盾糾紛5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
“說事”平臺的搭建,不但方便了居民反映民生民情,更拉近了干部和群眾的心。實現了基層干部與群眾良性互動,推動了居民自治從法律制度層面向具體操作層面的轉化。
“智慧警務”惠民生 “烏河哨崗”保平安
近日,收到“福警快遞”送來的戶口簿,馬付清樂了:“這服務沒得說!”
馬付清家住阿勒泰地區福海縣解特阿熱勒鎮桑斯孜拜闊克鐵熱克村(以下簡稱桑村),“快遞小哥”是該村中心警務站站長鄧立權,“福警快遞”系福海縣公安局推出的“特色服務”。
兒子結婚后要分戶單過,今年9月2日,馬付清跑了趟桑村中心警務站。
民警為他提供“一條龍”服務:登錄“便民小助手”平臺,告知分戶業務辦理流程,下載“分戶申請書模板”,代填信息、打印,然后連同村委會證明、土地使用證等,通過“福警快遞”遞交至解特阿熱勒鎮派出所。
業務一周內辦結,派出所再用“福警快遞”將戶口簿送到桑村中心警務站,鄧立權簽收、派送。
這是“警力+科技”給鄉親們帶來的便利。
自8月中旬開通以來,解特阿熱勒鎮派出所已送出45份“福警快遞”。
解特阿熱勒鎮轄區面積9700平方公里,有名的烏倫古河在這里匯入烏倫古湖。轄區里有耕地、湖泊、牧場,還有兩個景區,這么大一攤子,鎮派出所之所以能管得妥妥的,“烏河哨崗”則是民警的好幫手。
這支義務巡邏隊由福海縣公安局組建,隊名意為“烏倫古河的哨兵”。今年8月首批招募的500名隊員來自全縣各地、各行各業。農民、的哥、快遞員……這些原本沒有交集的普通人,因為“平安福海”建設走到了一起。
解特阿熱勒鎮有100余名“烏河哨崗”隊員,有了他們,派出所就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陳士才是“烏河哨崗”的一員。8月中旬,他在干河子村巡邏時,看到灌溉渠里有人嬉水,遂向村警務室民警夏旭陽反映。
兩人隨后在村里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并打造了一條橫貫渠面的鐵鏈,一旦有人落水,鐵鏈可防止其被水流沖走,為救援贏得時間。村民們管這條鐵鏈叫“救命鏈”。
9月6日,“烏河哨崗”隊員葉爾太·托汗發現阿奎高速經過解特阿熱勒村路段有兩處防護欄受損,馬上向村警務室報告,民警立即聯系了縣公路管理局。在維修人員趕到前,葉爾太一直守在現場,防止牲畜誤闖高速路引發交通事故。
除了治安巡邏,“烏河哨崗”還參與矛盾調處、咨詢引導、法治宣傳,于是便有了草原上的“法治宣講員”、景區里的“義務導游”、轉場路上的”編外交警”……
8月以來,解特阿熱勒鎮“烏河哨崗”參與義務巡邏100余次,調處矛盾糾紛12起,收集民生訴求22件。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