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城6公里的海樓鎮克孜勒塔木村,曾是自治區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和“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精誠團結形成合力,在脫貧攻堅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該村經歷了從“懶漢村”到轉移就業“典型村”,從“落后村”到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從“貧困村”到民俗文化旅游村的美麗“蝶變”。
轉移就業嘗甜頭
“以前我們村是出了名的‘懶漢村’,人多地少人又懶,真的是窮到骨子里了。”說起曾經的克孜勒塔木村,村黨支部書記熱依木·阿布拉直搖頭。
扶貧先扶志。為了解決村民思想“貧”的問題,克孜勒塔木村在周一升國旗、農牧民夜校上課、冬季農閑時,給村民講黨的惠民好政策,邀請農業、林果等專家到田間地頭講解實用技術,讓村民的腦袋先“富”起來。
卡德爾·熱克普家是該村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僅有9畝地,家中生活困難。2015年,在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多次鼓勵、動員下,他和妻子成為克孜勒塔木村第一批外出務工的人。夫妻倆來到鄰村給種植大戶管地、拾棉花,掙了3.5萬元,再加上自家9畝地的收入,年收入達到4.2萬元,當年就實現了脫貧。如今,嘗到甜頭的卡德爾每年都外出務工,在他的帶領下,今年全村400余名村民外出務工,實現年人均增收1萬元。
美麗鄉村幸福來
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風,村里的道路讓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克孜勒塔木村曾經的村容村貌。
“人居環境整治的號角吹響后,村民自覺參與整治的積極性特別高。”熱依木說。
結合脫貧攻堅,克孜勒塔木村進行整村規劃,深入實施安居工程等各項民生工程,全面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現如今,村民家家戶戶住著安居房,筆直、平坦的柏油路通到家門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現在我們住著安居房、喝著自來水、戶戶通電視,種地有補貼、看病有醫保,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現在的幸福生活。”村民依米提·米吉提激動地說,“暖圈、小拱棚、扶貧牛,現在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得更努力才行。”
不僅如此,克孜勒塔木村還在園林化、生活化、科技化、現代化“四化”建設上下功夫,先后在村里建設了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讓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
如今,每到傍晚,克孜勒塔木村廣場、創業基地都非常熱鬧。“現在,我們村就像園林一樣,非常漂亮。”每天晚飯后,喜歡跳舞的努爾曼古麗·賽買提就約姐妹們到廣場上跳舞,享受新農村的美。
民俗文化助旅游
2016年,克孜勒塔木村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如何保證摘掉的帽子不再戴回來,村“兩委”在分析了村里的現狀后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的發展戰略。
“我們村人多地少,產業單一,發展后勁不足,但村里距縣城近,有地緣優勢,我們可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熱依木說。
吐尼亞孜·喀吾力是村里精品民宿改造的帶頭人。2018年,他投資3萬元將自己家打造成民宿。如今,他家的民宿成為游客爭相參觀體驗的示范點。“旅游旺季,每天來我們家品嘗美食、住宿的游客有四五十人,平均每天收入500元左右。”吐尼亞孜說。
為進一步豐富文化旅游體驗內容,克孜勒塔木村還規劃了后期發展項目。“我們還將規劃打造攝影花海基地、特色林果采摘、特色畜禽養殖、特色農家民宿,特色民俗工藝品加工及民俗文化展演等項目,增強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內涵和吸引力,打響克孜勒塔木村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讓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熱依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