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地區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帕爾其村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基礎薄弱、土地缺乏,戴上了“國家級深度貧困村”的“帽子”。
如今,帕爾其村集體年收入30萬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1元,成為“自治區級文明村”“產業扶貧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并于今年退出“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序列。
11月27日,記者來到帕爾其村。村子西側的墨玉河畔是生態農業區,條田連片、林帶成網、渠系暢通、阡陌縱橫,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村子東側是產業園區,服裝產業園、電子產業園、汽車配件產業園,一派現代都市景象……
勤勞致富深入人心
走進村里,寬闊的馬路,整潔的巷道,紅墻黛瓦的民宅與高大的核桃樹、古老的葡萄枝蔓交相輝映。
帕爾其村錦繡前程服裝設計繡花廠產品展示區,展出的皮衣、羽絨服,做工精細、款式新穎;衣料加工區,二十多名女子專注地加工服裝。
帕爾其村第一書記王恩昌說:“這是我們村建立的第一家工廠,更是村民們改變命運的課堂?!?/p>
“多虧村里建了這個廠,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31歲的古麗娜·吐爾遜說,“我現在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丈夫在外打工,日子越來越好?!?/p>
跟古麗娜·吐爾遜一樣,廠里的女工原本都是圍著鍋臺轉的農村婦女,現在都成了“朝十晚六”的上班族。
2018年1月底,自治區戒毒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王恩昌到帕爾其村任第一書記。如何盡快使村民脫貧致富,成了王恩昌面臨的首要任務。
經過摸底,王恩昌發現安于貧窮、無所追求的心理,是村民貧困的癥結。
如何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動力、發動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村兩委班子經過討論,挑選了黨員和勤勞致富的先進典型,在村民大會上宣講自身的奮斗歷程。
思想上有了觸動,接下來就是行動。王恩昌帶領村民,把村里一處200多平方米的閑置建筑改造成服裝廠,并三顧茅廬,將在和田市開服裝廠的村民阿依妮薩·麥麗請回來,帶領該村婦女加工服裝。
如今,每周一的村民大會上,服裝廠現場給女工發周薪,村民們看到女工高興地領到一沓沓現金,羨慕極了,許多在家的婦女紛紛要求到服裝廠上班。
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一旦被激發,就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輸血式扶貧”變成“自我造血”,將“讓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
“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王恩昌說,兩年來,“勤勞致富光榮,懶惰愚昧可恥”的理念在村民的腦海里扎了根,他們的思想在變、理念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
產業扶貧闖出新路
已是初冬,陽光還是暖暖的,走在帕爾其村平整干凈的水泥路上,看到路邊儼然是個商業街道:飯店、超市、服裝店、照相館、打字復印店、洗車廠、汽車修理廠,有的村民打掃店鋪門前的衛生,有的村民忙著招呼客人。
王恩昌說:“以前,到處都是三五個村民圍在一起閑聊,如今,村民們都忙著掙錢呢!”
2018年2月,剛到帕爾其村時,面對全村522戶2425人中286戶1442人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人口,王恩昌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帶領“訪惠聚”工作隊隊員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拉家常,遍訪每一戶家庭,尋找脫貧致富的良方。
人口多、土地少,基礎差、底子薄,是帕爾其村的真實寫照。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帶領村民擺脫貧困,王恩昌和“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商議后,決定從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做起。
200余套破舊的危房推倒了,390套嶄新的安居富民房建起來了;完成庭院“三區”分離,推進廁所革命、經濟庭院改造項目;過去的“揚灰馬路”變成了“戶戶通”的硬化水泥路;村內街道兩邊的路燈亮起來了……
與此同時,“訪惠聚”工作隊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動遷農戶主干道路旁房屋“筑巢引鳳”。2018年5月,積極爭取地縣黨委支持,投入4000萬元,在轄區37畝的荒地上建成產業園,同年7月,近萬平方米的扶貧車間投入使用;新建2000多平方米門面房,形成了村內商業街道。
目前,江蘇創基職業服飾入駐產業園,園區有扶貧車間6間6049平方米,配有可容納400人住宿的宿舍、600人用餐的餐廳,同時設有醫務室、安保室、超市、辦公室、盥洗室,水、電、暖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齊全。產業園解決了1000余名村民就業,實現了“小作坊”到大企業的轉化。
今年3月,根據上級黨委安排,該村又建起了9000多平方米電子產業園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村民足不出村就可實現就業。
鞏固提升挖掉窮根
兩年前,帕爾其村是典型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2018年3月,在全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誓師大會上,王恩昌鄭重承諾:“我既然是帕爾其人,就應該為全村的未來謀劃,脫貧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既要立足現實更要思考未來?!?/p>
駐村工作隊從農村夜校開始抓起,全面提升村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為確保教學質量,工作隊隊員每天給村民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
王恩昌在走訪時發現,誰家的孩子上了大學,誰家的整體素質就相對較高。這就說明,上學不僅能改變孩子的命運,還能改變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生活理念與生活態度。
為鼓勵孩子學習,寒暑假期間,駐村工作隊召集返鄉大學生開座談會,給他們送衣物和學習用具,請他們協助村委會工作。學生返校時,村里又拿出錢給學生們發路費,讓這些孩子和家庭有榮譽感、自豪感,在全村上下形成崇尚知識、崇尚科學的氛圍。
在和田地區實驗中學讀書的木海爾熱木·海拜爾成績非常優秀,她說:“我要努力學習,考上北京大學!”
“這是我在帕爾其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蓖醵鞑牢康卣f。
兩年來,工作隊推薦村里25名高中畢業生讀疆內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這不僅是25個孩子、25個家庭的驕傲,更是全村人的未來和希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蓖醵鞑凉M懷信心地說,兩年來,村兩委班子、“訪惠聚”工作隊與全體村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同心協力,“自治區級文明村”是大家扎扎實實干成的,帕爾其村人世代貧困的宿命已經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