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巴鶴的全名叫巴德爾鶴,為了方便群眾記住自己的名字,他將名字簡化為“巴鶴”。近日,巴鶴出名了,跟他一起出名的還有他創出的“反詐城市綜合體”模式。



宣傳海報各具特色
今年夏天,位于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的澳龍廣場“火”了。
到過澳龍廣場的人,都對商超內部隨處可見的反電信詐騙宣傳海報印象深刻,甚至還吸引了公安部、自治區公安廳、兵團公安機關的多位領導以及全國各地兄弟局前來參觀和交流。
與一般大型商超張貼的反詐宣傳海報不同,這里的反詐宣傳內容與各個商鋪的裝修融為一體,各具特色。
這是烏魯木齊市公安局長春路派出所長治路社區民警巴鶴的構想和工作成果,他的構想是創建一個“反詐城市綜合體”,實現轄區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零發案。如今,這個構想成為現實。
澳龍廣場入駐百余商家,加上消費者,每日人流量達到1.5萬余人,人員結構復雜,一旦發生案件很難偵辦,即便日常公安工作,開展起來都很被動。為了降低發案率,派出所所長張杰多次與巴鶴溝通交流,逐漸地,巴鶴對管理好自己轄區有了想法和信心。“管住群眾的錢袋子必須從源頭下手,要牢牢抓住群眾的心理,讓大家自覺抵制各類非法網絡交易”。
最初,巴鶴拿著公安局統一印刷的反詐宣傳海報,張貼在商超顯眼位置,還讓每家商戶張貼在桌子上,讓就餐或者休息的顧客一眼就能看到。可是一段時間后,貼紙把商戶的桌子、門窗搞得粘粘乎乎,特別不美觀,而且顧客看過就忘了,效果不理想。
巴鶴總結經驗,提出反詐宣傳不應是生硬強加,應融入各個單位的企業文化之中,讓反詐宣傳形式多樣。
他鼓勵各個商戶創作具有各自店面效果的反詐宣傳海報。沒幾天,各具特色的反詐宣傳海報出爐了,面館“吃了五味面,一生不被騙”,炒菜館“味道可以延續,反詐記憶就會一直都在”等,圖文并茂、漫畫形象貼切,讓人過目不忘。
管理模式不斷創新
“反詐城市綜合體”的成熟運作,得益于巴鶴扎實的日常管理。
澳龍廣場城市綜合體入駐了恒大集團、華為辦事處、三峽集團、領先集團等企業,業務經營范圍涉及工業設備、金融、農產品、教育培訓、服務等領域。
巴鶴通過不斷摸排走訪、實地調研,探索研究如何將反詐宣傳工作效能最大化,即:依托法律法規,聯合物業公司、房產公司,達到對綜合體內所有單位的有效管理。管住單位就管住了人,此種管理辦法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并在全市公安系統推廣。
巴鶴把重頭戲放在了“企業入駐”和“從業人員及訪客”管理機制上。他將澳龍廣場人員劃分成三級,分別是:樓內的單位、從業人員和臨時訪客。
以往企業入駐只需經過招商部和物業兩道手續,民警進行管理像是“跟在屁股后面跑”,現在社區民警掌握情況后第一時間去進行公司登記。這一道做法將很多沒有合法資質的金融類企業拒之門外,防止他們租間辦公室就敢用高利息引誘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投資,進行非法集資活動。
企業入駐后,物業對公司所有員工辦理梯控卡。企業內的常住人口提供身份證、外地流動人口提供居住證,雙證齊全交由民警審核。這樣對于樓內的人員情況巴鶴就基本掌握了,在日常人口管理工作中能做到分類管理、得心應手。臨時訪客進行人員登記后方可通行。
新的管理模式實施以來,各類案件的發案率明顯下降,商戶、消費者安全感不斷提升,巴鶴的反詐宣傳工作開始慢慢結出碩果。
細微處著手 發動群眾
除了澳龍廣場,長治路社區還有農十二師國資大廈寫字樓、新疆神華能源集團公司總部、3個居民小區等。
為了將轄區神華城小區打造成“無詐小區”,巴鶴聯絡小區物業公司,在進入小區的人行通道上繪制了反詐漫畫,還印上了各種詐騙手段,小區里的小孩都能對宣傳標語熟讀熟記。小區門口的快遞網點也加入了反詐隊伍,快遞公司在每件包裹上貼上了反詐宣傳標語和文稿,給消費者以警醒。
巴鶴每個月都會組織“警民懇談”,了解群眾所需所求,針對不同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關系,確定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掌握社情民意。
今年7月,神華城小區居民高某接到一個來電顯示為重慶的電話,說他的弟弟在派出所,他們可以幫忙“撈人”,但需要轉賬2萬元。一家人急得焦頭爛額,高某想到看過的反詐宣傳警示語,立刻給巴鶴警官打了電話。巴鶴先安撫了高某的情緒,然后與重慶當地公安民警取得聯系,得知高某的弟弟只是配合調查,人已經離開派出所。
巴鶴在轄區堅持每月組織召開1次治安保衛例會;堅持每季度開展1次安全防范教育;堅持每季度向轄區群眾報告1次治安情況,做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巴鶴立足崗位工作,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他心懷責任站在維護安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主動將自己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不斷夯實人民公安的戰斗根基,深刻詮釋了共產黨員、人民警察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