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解矛盾糾紛時,他將“情、理、法”三字貫穿于調解工作全過程,得到了當事人的認可。他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公安局東城派出所“老馬調解室”的調解員馬志林。退休在家的他,很樂意為轄區百姓服務,因為有20多年法院工作經歷,馬志林做調解工作得心應手。
家住焉耆回族自治縣的王軍(化名)和馬琳(化名)是一對重組家庭的小夫妻,剛結婚時雙方感情很好。近幾年,因馬琳耳朵有殘疾,不方便外出工作,當起了家庭主婦。王軍在外開車送貨,夫妻二人聚少離多。加之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各有不同,雙方出現了矛盾,今年11月初,小兩口吵架吵到了派出所。
聽了雙方的訴說,馬志林得知,矛盾的根源是王軍對馬琳疏遠了。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馬志林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對雙方進行感情疏導。
“兩口子在一起生活,有點磕磕絆絆很正常,以前,我也經常因一些瑣事和愛人鬧矛盾,一激動就吵架,冷靜下來聊一聊,問題也就解決了。”馬志林讓夫妻倆回憶一下從戀愛到結婚的感情路,多想想對方的好。
馬志林還對王軍進行了批評教育:“你經常在外面忙,閑下來應該多關心妻子,幫家里做點事,而不是在外面喝酒。”聽了馬志林的一番話,王軍很自責。他說,妻子對自己付出和幫助很多,是自己疏忽了妻子和家庭。王軍向馬琳道歉,最終夫妻倆和好如初。
給群眾講理,讓群眾明理、論理、服理,幫助身處窘境和內心絕望的群眾重燃生活希望,是馬志林在調解工作中最注重的一點。
8月15日早上,東城派出所門口來了幾位老人,剛好被馬志林遇到,他主動上前詢問。
原來幾位老人找了楊彬(化名)裝修房子,簽訂了裝修合同,裝修款也付了一大半,可房子裝修到一半,楊彬就以各種理由拖延裝修進度,直至后來消失不見了。
幾位老人想讓楊彬退款,又找不到人,又急著裝修房子,不知道該咋辦,因此到派出所尋求幫助。
當得知幾位老人去楊彬家蹲守找人時,馬志林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普及法律知識。
“你們有合同在手,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訴他。”馬志林說,楊彬早已和妻子離婚,其前妻不承擔此項債務,你們去楊彬家門口私自蹲守不合適。
幾位老人聽后,答應不再去楊彬家鬧事。馬志林主動給幾位老人聯系了法院工作人員,他們一起去法院,通過法律途徑處理此事。
去年8月1日,轄區的吐大姐來到東城派出所,稱她給朋友西某借了34000元錢,當時寫有借條,但對方并未按照約定還錢,后來打電話對方也不接,因為吐大姐的丈夫病重急需用錢,所以請求派出所幫助。
了解情況后,馬志林多方打聽,幫吐大姐聯系到了西某,并讓雙方換位思考,希望事情能圓滿解決。
“當今社會個人信用非常重要,如果不還錢,對方將你告上法庭,引來官司,對你以后的生活影響很大。”馬志林的話,讓西某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很快,雙方達成協議并約定了還款時間,糾紛得以順利解決。后來在約定時間內,馬志林還進行了回訪,得知西某已按照協議約定時間給吐大姐還了錢,這才放下心來。
多年來,馬志林認真對待每一起矛盾糾紛,每次總能準確判斷矛盾糾紛的癥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找到突破口,巧妙說理,化解矛盾。
馬志林的“情、理、法”三字工作法贏得了轄區群眾的充分肯定。他在調解工作時總是充滿熱情,先后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00余起。
“雖然退休了,但我覺得自己還有用,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會發揮余熱,為化解矛盾糾紛盡一份力。” 馬志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