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和田地區和田縣布扎克鄉,提起“包工頭”書記,當地人都知道是坎特艾日克村的第一書記王德勇。5月12日,在坎特艾日克村鵝養殖合作社工地上,記者見到了正在指揮施工的王德勇。
“買托合提·阿不都拉,給工人們說一定要保質保量完成棚圈建設,馬上就要進鵝苗了。”見到記者,王德勇放下手頭的活,說起了致富經。
2018年,王德勇作為自治區司法廳派駐和田縣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來到坎特艾日克村工作。坎特艾日克村距離鄉人民政府3.5公里,有349戶1500余人。初到村里,王德勇了解到,全村人均0.8畝地,很多村民的日子過得并不富裕。
王德勇暗下決心:“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帶著村民走上致富路。”
很快,王德勇通過調研決定盤活資產固根基。“要讓村民改變圍著土地轉的意識,必須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王德勇首先把村里零散出租且效益低的190余畝村集體土地收回,爭取縣、鄉相關部門支持,規劃為核桃品種改良區、蔬菜種植區等,還將一部分符合變更為建設用地的土地,按照程序申請變更為建設用地,以便招商引資盤活資產。
發展產業的計劃提上日程,王德勇又產生一個念頭:以村委會的名義成立建筑公司。他說:“我發現村里的能工巧匠不少,從搬磚砌墻到電焊工、鐵匠,組成幾個施工隊綽綽有余。”2018年7月,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成立了,其經營范圍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市政公用施工、房屋裝修以及農產品種植、收購、加工與銷售等20余項。
35歲的買托合提是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建筑隊土建施工隊負責人。他曾因缺土地、缺資金成為貧困戶。2018年,他靠著打地坪的技術成為建筑隊的一名員工,從此走出了靠種地賺錢的生活。他說:“現在,我們公司有40多名員工,大家都有各自的手藝。”
公司成立后,王德勇更忙了,他帶領村干部籌資金、跑項目。2018年8月,公司接到了第一單活,承接鄉里創業小市場項目。王德勇高興地說:“這個項目我們給村里賺了15萬元的純利潤。”創業小市場項目讓“包工頭”書記王德勇出了名。
2019年年初,和田縣開展部分鄉(鎮)村級柏油路鋪設項目,和田縣棗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二期擴建項目的混凝土地坪、柵欄圍墻等多個項目都由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中標。
村民阿不力艾則孜·扎克爾負責木工、阿不力孜·艾比布拉負責電焊、阿吾提·尼亞孜負責打鐵的活等,工程圖紙設計由王德勇和村干部王誠負責。在井然有序的建設中,一個個項目如期完成。
5個月的施工時間,建筑隊給村里創收150萬余元,除去給村民發放工資的80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70萬元。阿不力艾則孜高興地說:“我在村里干了好多年木工了,這次讓我當負責人,5個月就拿到了2萬余元的工錢,其他普通員工每人也拿到了16000元的工錢,大家都很高興。”
通過盤活資產,2019年,坎特艾日克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0465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262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05萬元。
今年3月以來,王德勇引領村民在村里投資鵝養殖合作社、養雞合作社等15個特色合作社。“村集體以土地、資金投入合作社,既能占股分紅,又能解決120個工作崗位。”王德勇說,如今坎特艾日克村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齊步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