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地處“萬山之祖、萬水之源、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邊境線長700多公里,是全國唯一一個“一縣鄰三國,兩口通兩亞”的邊境縣。
在塔縣皚皚雪峰下,身著迷彩服的護邊員騎著牦牛巡邏,形成一道移動的風景線。他們熟悉界碑、界樁,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爾高原,用滿腔赤誠甚至鮮血和生命,守衛(wèi)著祖國的邊防線,被譽為“有生命的界碑”。

一家三代戍邊情
4月28日,拉齊尼·巴依卡騎上摩托車,帶著干糧、水泥和油漆,踏上巡邊之路。
從出生到長大,從牧民到護邊員,拉齊尼的人生軌跡全部鐫刻在邊防線上。
拉齊尼是紅其拉甫邊防連義務向導。多年來,拉齊尼祖孫三代的足跡踏遍帕米爾高原邊防線的每一道山溝,守護著每一塊界碑。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正式成立,拉齊尼的祖父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成為邊防官兵的義務向導。1972年8月,凱力迪別克走不動了,把“接力棒”交給了20歲的兒子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在此后的30多年里,巴依卡與邊防官兵巡邏在帕米爾高原、中國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冰峰雪嶺之間。2004年,拉齊尼從父親巴依卡手中接過了戍邊“接力棒”。
拉齊尼第一次單獨帶巡邏分隊到吾甫浪溝巡邏遭到暴風雪襲擊,夜里大家在一個山谷歇息。看到官兵們冷得直打哆嗦,拉齊尼就用父親巴依卡教的辦法,把15頭牦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堵厚厚的“墻壁”,官兵們緊靠著牦牛,順利度過了一夜。
第二天,由于山體滑坡,拉齊尼的父親做的標記沒有了,隊伍只好停下。
山上不停有碎石塊滾落,拉齊尼爬上懸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塊碎石片砸在拉齊尼的額頭上,鮮血直流。官兵們幾次勸他返回,拉齊尼說:“這是任務,我一定要完成。”他強忍劇痛跋涉兩個多小時,終于找到一條比較安全的山路,讓官兵們順利通過。
16年來,拉齊尼的12頭牦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牦牛因摔傷失去勞動能力,但他沒要一分錢補償。
拉齊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頭牦牛踩到水中的石縫里,腿拔不出來,由于用力過猛,腰斷了,不能行動,他不得不忍痛扔下了牦牛。
“后來每次路過那條河,我都悼念它。”拉齊尼說,每次巡邊他只帶3樣東西:水泥、油漆和馕。馕是路上的干糧,水泥用來修補界碑損壞的地方,油漆用來刷新和描字。
“以前我要趕著牦牛去20公里外的地方運水。現(xiàn)在家里通了自來水,住上了安居富民房。”拉齊尼說,條件好了,更要好好守邊。
夫妻并肩守邊防
5月14日,一輪朝陽從雪山背后緩緩升起,塔縣科克亞爾柯爾克孜民族鄉(xiāng)科克亞爾村村民開迪西·圖爾蓀和妻子謝海爾古麗·斯馬依帶著望遠鏡,趕著羊群牛群,開始放牧巡邊。

開迪西今年45歲,古銅色的皮膚閃著亮光,說話聲音洪亮。2001年,他開始守邊,至今已有19個年頭。
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剛去時,高原反應讓開迪西頭痛欲裂,每走100多米,就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巡邏時,如果發(fā)現(xiàn)有牲畜靠近邊境線,就要趕緊趕離。如果看到陌生人活動,要打電話給鄉(xiāng)政府匯報。”開迪西說。
孩子們都在學校,他和妻子沒有后顧之憂。2016年,他的妻子也加入護邊員隊伍,夫妻倆一同巡邊,彼此照應。
記者看到,開迪西的家里摞著厚厚一沓榮譽證書。19年來,他15次被評為優(yōu)秀護邊員。
“榮譽都是丈夫的,我要向他學習。”謝海爾古麗說。
2014年7月的一天,開迪西在巡邏時遇到一對老夫妻。他們是外地游客,身上帶著照相機。核查對方證件后,開迪西將情況匯報至邊防派出所,并友好地提醒對方:“邊境線上不允許拍照。”
開迪西和妻子所在的巡邏點地處交通要道,離家有20多公里,夏天騎摩托車巡邊,冬天積雪很厚,只能步行巡邊。
常年巡邊,開迪西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腰痛病。腰疼得厲害時,他連身子都直不起來。
常年在邊境線上,腳下的每一寸草地、遠山的每一道腰線,都刻在開迪西心里。哪里的石頭被人動過,他一看便能發(fā)現(xiàn)。哪里的草長得好,哪里有泉眼,他都知道。
開迪西自豪地說:“我們生長在這里,就要守護好這里的每一寸土地。”
年輕守邊人的堅持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人煙稀少的地方巡邊守邊,可用3個字來形容:“遠、險、難。”但這并沒有擋住年輕人的腳步。
今年26歲的卡力克·庫孜巴依是護邊員,他的父親也是護邊員。小時候,父親每次回來,都會給他講巡邊護邊的故事。到了暑假,父親還會帶著他在邊境線上巡邏。看到護邊員們巡邏守邊,他有了一種認識——守護邊防線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
2018年6月,卡力克從石河子大學畢業(yè)前夕,有好幾家公司招聘他去上班。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到底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家鄉(xiāng)?他內心很矛盾。
因為心中的戍邊夢,最終他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卡力克回到塔縣后,給塔什庫爾干鄉(xiāng)人民政府寫了一份當護邊員的申請,十幾天后,申請被批準,卡力克成為護邊員。
集中訓練半個月,卡力克開始跟著其他護邊員巡邏。
每天8點起床,一次巡邏來回十幾公里。第一天巡邏完,卡力克感覺呼吸困難,兩條腿像灌了鉛一樣抬不起來,最后在別人的攙扶下才走了回來。
2019年2月的一天,卡力克和其他幾名護邊員接到險情,有一支巡邊隊的車陷進雪窩,3人被困。卡力克和其他護邊員趕到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車已經被雪覆蓋,十幾個人用了4個多小時才把車挖出來。

今年26歲的艾力巴合西2016年大專畢業(yè)后,放棄了留在烏魯木齊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塔縣。一個月后,他加入護邊員隊伍。
2017年11月的一天,艾力巴合西接到緊急任務:30多公里外的一個邊防連隊官兵需要30頭牦牛巡邊。艾力巴合西與其他幾名護邊員一起去送牦牛。由于山高路險,艾力巴合西不慎從牦牛背上摔下來,身上多處擦傷。他忍著疼痛,重新爬上牦牛背,走了5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任務。
這樣的危險,艾力巴合西經歷了不止一次。可每當接到任務,他二話不說便出發(fā)了。
“爸爸當了十幾年護邊員,從來沒說過苦。守邊是我的責任,我會一直堅持下去。”艾力巴合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