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司法廳派駐和田縣部分鄉村的15名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扎根鄉村田野,帶領各族干部群眾傾心戮力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方略,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建村辦廠、發展養殖業、推進法治扶貧,用心用情描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畫卷。村民們親切地稱他們為“菜書記”“沙發書記”“包工頭書記”等等。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實地探訪后發現,這些“名號書記”們果然個個“名不虛傳”,在他們的示范引領下,當地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沙發書記”楊建新:引進沙發廠“落戶”村里村民培訓上崗變員工
“‘沙發書記’,您來的正好,這兩天我們又新設計了兩款沙發造型,您給提提建議唄!”
近日,記者隨楊建新來到村里的沙發廠。一進門,縫紉車間的領班木克熱木汗·阿買提就笑著迎上來打招呼。
楊建新是新疆司法廳派駐和田縣英阿瓦提鄉明園村的第一書記。他之所以被大家叫做“沙發書記”,當然和這沙發廠有關系的。
全村544戶2400余人,人均0.8畝地,村民收入偏低。楊建新了解到村里大部分婦女都是家庭主婦。“她們都有勞動能力,不能整天圍著鍋臺轉。”楊建新心里著急。
去年2月底到3月底,楊建新先后3次到和田縣邀請有技術、有財力的企業到村里“落戶”,但連續兩次碰壁。
第三次,楊建新結識了開沙發廠的田建新夫婦。楊建新拉著夫妻倆來村里看了廠房,他說:“租金可以優惠,但有一個條件,員工必須用我們村的村民,我免費給你當顧問管理員工。”
去年3月27日,田建新到村里簽合同、進設備,當天就入駐村里。楊建新趕緊通知村里的婦女來應聘。
貧困戶木克熱木汗想報名,但擔心自己手笨。楊建新鼓勵她說:“你放心,有崗前培訓,保證都能學會。”聽到這話,20多名婦女報名了。
經過一周的培訓,木克熱木汗和其他婦女們很快掌握了縫紉技術。
56歲的艾力·阿巴白克爾因妻子患病,無法到較遠的地方打工。艾力曾當過村干部有管理能力,楊建新邀請他到沙發廠當廠長。艾力連連搖頭說:“這技術活我不會,怕是干不了啊。”
楊建新多次與他交流,給他打氣鼓勁:“讓你來是管理員工,給大家做好服務就好!”艾力有了信心,來到沙發廠上班。
楊建新又指導艾力制定詳細具體的員工管理制度,按時上下班,不遲到早退,請假必須講明原因……制度定好后,每個員工都簽了名字。從村民變員工,大家有了榮譽感。
作為沙發廠的顧問,楊建新也沒讓田建新夫婦失望。他經常到廠里了解安全生產情況,確定各車間的負責人,幫廠里、員工解決困難,定期組織員工培訓,幫廠里聯系銷路。
目前,沙發廠有近30名村民就業,每人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每年還為村集體增收2萬元。員工們身著統一的工作服,胸前掛著工作牌,各工作區域劃分清晰,工廠運營正逐漸向規范化邁進。
在幫助沙發廠發展的同時,楊建新還積極在村里建設養殖合作社、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想法設法幫助村民增收脫貧。
2019年,明園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經第三方評估,該村整村脫貧。今年,楊建新正帶著村民們在鞏固現有產業的基礎上,繼續尋找增收的路子。
“園區書記”王恩昌:產業扶貧闖出新路 村民足不出村實現就業
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帕爾其村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基礎薄弱、土地缺乏,戴上了“國家級深度貧困村”的“帽子”。
如今,全村劃分四個區域:工業產業園區、綠色設施農業區、商業示范區和生活居住區。
西側墨玉河畔是生態農業區,條田連片、林帶成網、渠系暢通、阡陌縱橫,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村子東側是產業園區,服裝產業園、電子產業園、汽車配件產業園,一派現代都市景象……
帕爾其村由過去負債累累到村集體年收入30萬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四千元提高到近萬元,成為“自治區級文明村”“和田地區產業園區示范村”“美麗鄉村先試先行單位”,并于去年退出“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序列。
新疆司法廳駐該村第一書記王恩昌,則被大家冠以“園區”書記的稱號。
2018年1月到任后,王恩昌帶領鄉親們充分發揮帕爾其村地緣優勢、地域優勢,主動爭取上級黨委,三年來累計投入帕爾其村產業園區和商業門面項目建設資金1億多元。
他先是謀劃建立產業園區“筑巢引鳳”解決村民就業問題。2018年5月,積極爭取和田地縣委支持下,投入4000余萬元將該村轄區內100畝撂荒地建成了服裝產業園。目前產業園由江蘇一家職業服飾有限公司入駐,定點為多家企業生產工裝。園區有扶貧車間6間6049平方米,有縫紉機522臺。配有400人宿舍和600人餐廳,同時設有辦公室、醫務室、安保室、托幼所、超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齊全,解決就業人口1000余人,實現單打獨斗“小作坊”向集約化規模化企業轉移。
服裝廠工人古麗娜·吐爾遜激動地說:“以前整天窩在家里,現在我們變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這感覺真好!”
2018年7月,王恩昌又爭取資金在村內主街道建起了兩棟二層樓商業門面,商鋪后面還建起了扶貧車間,項目建筑面積達9187.10㎡,目前又引進三條生產醫用口罩和N95口罩生產線,設備廠家正在緊張的安裝調試過程,很快即可開始生產口罩并供給定點單位。
2019年3月,村里又擴大產業園投入3614.43萬元,建筑面積又增加9200㎡,由一家電子有限公司經營,主要為國內知名品牌手機企業生產手機數據線和耳機等配件等電子產品,可容納2000人就業。
通過產業園區項目配套發展,帕爾其村的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就業,徹底解決了全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甚至還輻射到周邊村鎮。
“包工頭書記”王德勇:發動能工巧匠 成立建筑公司拓寬致富門路
在和田縣布扎克鄉,提起“包工頭”書記,當地人都知道是坎特艾日克村的第一書記王德勇。
“買托合提·阿不都拉,給工人們說一定要保質保量完成施工任務!”近日,在坎特艾日克村的一處工地上,記者見到了正在指揮施工的王德勇。
2018年,王德勇作為新疆司法廳派駐和田縣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來到坎特艾日克村工作。
“要讓村民改變圍著土地轉的意識,必須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王德勇產生一個念頭:以村委會的名義成立建筑公司。
他說:“我發現村里的能工巧匠不少,從搬磚砌墻到電焊工、鐵匠,組成幾個施工隊綽綽有余。”
2018年7月,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成立,其經營范圍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市政公用施工、房屋裝修以及農產品種植、收購、加工與銷售等20余項。
35歲的買托合提是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建筑隊土建施工隊負責人。他曾因缺土地、缺資金成為貧困戶。2018年,他靠著打地坪的技術成為建筑隊的一名員工,從此走出了靠種地賺錢的生活。
他說:“現在,我們公司有40多名員工,大家都有各自的手藝。”
公司成立后,王德勇更忙了,他帶領村干部籌資金、跑項目。2018年8月,公司接到了第一單活,承接鄉里創業小市場項目。王德勇高興地說:“這個項目我們給村里賺了15萬元的純利潤。”
創業小市場項目讓“包工頭”書記王德勇出了名。
2019年年初,和田縣開展部分鄉(鎮)村級柏油路鋪設項目,和田縣棗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二期擴建項目的混凝土地坪、柵欄圍墻等多個項目都由和田縣坎特工貿有限公司中標。
村民阿不力艾則孜·扎克爾負責木工、阿不力孜·艾比布拉負責電焊、阿吾提·尼亞孜負責打鐵的活等,工程圖紙設計由王德勇和村干部王誠負責。在井然有序的建設中,一個個項目如期完成。
5個月的施工時間,建筑隊給村里創收150萬余元,除去給村民發放工資的80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70萬元。阿不力艾則孜高興地說:“我在村里干了好多年木工了,這次讓我當負責人,5個月就拿到了2萬余元的工錢,其他普通員工每人也拿到了16000元的工錢,大家都很高興。”
通過盤活資產,2019年,坎特艾日克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0465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262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05萬元。
現在,新疆司法廳派駐和田縣部分鄉村的15名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們,幾乎個個都有一個甚至幾個響當當的“名號”,不僅有“沙發書記”、“園區書記”、“包工頭書記”,,還有“核桃書記”、“花書記”、“兔書記”、“鵝書記”……村民們送給他們響亮的名號的背后,更多的則是想表達對第一書記們在帶領群眾打好脫貧攻堅戰中的辛勤付出和取得實績的“褒獎”點贊!
正是在他們和帶動引領下,各村結合不同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條件,深挖“病根”斬斷“窮根”,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原則,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最大限度促進各族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到戶到人,通過產業帶動、務工經商和靈活就業等多種方式,讓貧困村民戶戶有門路、經常有收入,脫真貧、真脫貧,全力確保貧困戶、貧困人員脫貧不返貧,實實在在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