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大棚內,豇豆、辣椒、茄子等蔬菜長勢喜人;田間、果園處處是忙碌的身影……初夏時節的喀什地區疏附縣布拉克蘇鄉英艾日克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以往,該村村民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種植結構單一且不成規模,經濟效益不高。2018年以來,在疏附縣公安局脫貧攻堅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學習新技術,發展大棚蔬菜、搞特色養殖、在家門口工廠上班,用勤勞的雙手讓日子越過越好。

從“門外漢”到種植達人
今年53歲的村民阿布都艾尼·艾偉拉是村里第一個修建拱棚種植蔬菜的。
“這邊是辣子、西紅柿,那邊有茄子、蓮花白、南瓜……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種這么多蔬菜。”在蔬菜大棚,阿布都艾尼自豪地給記者介紹。
“以前,家里每月光買菜就要花三四百元,現在省了買菜錢,一年還能掙一萬多元,而我建拱棚只花了1000多元,這筆賬咋算都值。”阿布都艾尼笑著說。
2018年工作隊進駐該村,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成了工作隊最關心的問題。結合當地實際,工作隊隊員提出了想法:讓有意愿的村民嘗試種蔬菜。
為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工作隊隊員自掏腰包買來蔬菜種子,邀請村里的種植能手做技術顧問,并將培育好的菜苗發放到村民手中。村民們吃不完的菜,工作隊隊員聯系有關企業全部按市場價收購。
種植有方向、技術有人幫、銷路有保障,這讓阿布都艾尼和其他村民心里有底。
然而,阿布都艾尼的種植之路并不順利。
2018年6月的一天,阿布都艾尼去地里干活,看到很多辣椒苗都蔫了,他趕緊找工作隊隊員,最后經技術人員查看,才發現辣椒得了病蟲害。工作隊隊員便買來蓮花白菜苗,重新幫阿布都艾尼種上。
有了前車之鑒,阿布都艾尼對種的蔬菜更上心了,嚴格按照技術人員講的方法,澆水、施肥、管理,辛苦付出總算有了回報。
當年茄子收入4000多元、西紅柿收入2000多元、蓮花白收入3000多元……一畝多菜地給阿布都艾尼帶來近萬元利潤。
為確保種植收益,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成員邀請縣里的農業技術人員專門開辦“田間課堂”,從選種、培育、管理等各個環節為村民講解蔬菜種植管理技術,提高村民種植水平。同時,大力推廣產量高、品質好、受市場歡迎的蔬菜品種,并常態化開展田間“巡視”。
阿布都艾尼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從未種過菜,如今在工作隊隊員的幫助下,他成了村里的蔬菜種植帶頭人,家里有5個蔬菜大棚。
嘗到甜頭的阿布都艾尼又有了“小目標”,“種菜是一門技術活,我還要多學習,擴大種植規模,爭取把日子過得更好。”阿布都艾尼信心十足。
目前,英艾日克村蔬菜種植面積千余畝,很多村民通過種植蔬菜脫貧增收。
村民家門口當工人
“小時侯,就想著長大了像城里人一樣上班掙錢,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可結婚后除了種地,還要照顧一家老小,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賺錢,一下子覺得日子有了奔頭。”村民艾沙江·阿不都克熱木喜上眉梢。
艾沙江今年30歲,是一名泥瓦工,除了家里的2畝地,他每年在鄉里打零工,有2萬多元收入,一家人生活不富裕。
“你想不想去紡織廠上班?”2018年5月的一天,工作隊隊員對艾沙江說。
“想啊,可我啥都不會。”艾沙江有點沮喪。
“工廠負責技術培訓,只要你肯學。”工作隊隊員的話,讓艾沙江喜出望外。他和妻子商量后,第二天便來到離家不遠的東湖興紡織有限公司。
經過3個月的培訓,艾沙江成為紡織公司前紡車間的一名機修工,每月能拿3500元工資。
機器轟鳴,秩序井然,工人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著各種機械……近日,記者走進艾沙江工作的紡織公司車間內,看到他正在維修一臺發生故障的機器。
“剛來時,雖然經過培訓,但遇到實際問題還是不能很好地解決,我就跟著師傅學。”如今,經過一年多的磨礪,艾沙江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所有機器的日常維修、搶修、定期加油、大修等,全都由包括他在內的十幾個人完成。
“以前種地、打零工,一到冬天只能閑著,現在有技術了,到了冬天也不愁沒活干!”艾沙江說。
2018年9月,艾沙江的妻子買熱葉木古麗·阿不都克熱木把孩子送到村里的托兒所,在工作隊隊員的介紹下,她到村委會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家里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只有找到‘好路子’,開對‘藥方子’,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我們從轉變村民觀念入手,在全村尤其在年輕人當中大力開展以‘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產業技能’為主要模式的培訓,與企業簽訂長期勞務合作協議,為培訓合格的學員提供就業崗位,力爭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穩定一人,全家脫貧的效果。”工作隊負責人、疏附縣公安局副局長張偉說。
現在,村里有20多個和艾沙江一樣的年輕人在家門口當上了工人。
特色養殖走上致富路
“我剛賣掉了20只鵝,凈賺1600多元。”5月12日,村民塔吉姑麗·亞庫甫自豪地說。
塔吉姑麗家有3口人,2畝地,丈夫身體不好,家里僅靠她一人干活。
2018年10月,工作隊隊員入戶走訪時,塔吉姑麗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我想養鵝,但家里沒有錢。”工作隊隊員決定在鵝苗、飼料、技術和銷售方面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
按照規定,保底售價每只80元,塔吉姑麗不承擔任何風險,只需購買鵝苗、飼料便可以了。
說干就干。塔吉姑麗的錢不夠,工作隊隊員一起湊;沒有技術,工作隊隊員帶著她去養殖公司學;養鵝需要專門的圈舍,塔吉姑麗買來材料后,工作隊隊員帶領工人無償為其蓋了兩間。
養殖公司先墊資提供飼料,定期召開技術培訓會,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鵝養成后由養殖公司統一回收。有了政策支持,塔吉姑麗干勁十足。工作隊隊員則主動幫其聯系養殖公司,協調各項手續,確保項目穩妥落地。
經過半年的努力,塔吉姑麗共出售70多只鵝,獲利5000多元。
良好的示范效應,是開啟致富之門最好的鑰匙。
看到塔吉姑麗養鵝效益好,很多村民前來參觀學習。今年4月初,已有十幾戶村民找到村委會和工作隊要求養鵝,并簽訂了養殖合同。
“當初是工作隊隊員和村里的領導幫我走上了致富路,其他村民想學,我把知道的全都教給他們。”塔吉姑麗言語樸實而真切。
除了養鵝以外,塔吉姑麗還養起了牛、羊、鴿子、兔子,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養殖大戶,致富能手。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不斷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這是我們工作的最終目標。”張偉說。
兩年多來,英艾日克村發生了很多可喜變化。2019年,該村整村脫貧。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因地制宜,科學施策,與村民共同勾勒的美好生活圖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信心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