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區墨玉縣人民法院駐吐外特鄉英古勒村“訪惠聚”工作隊結合本村實際,精準發力,按照“一戶多策、一人一策”的扶貧思路為主抓手,推進小微產業到戶、到人,確保脫貧效果“成色足”,脫貧路子持續發力。
01確定養鵝產業發展思路
“種鵝馬上就要到產蛋期了,這段時間你們一定要注意種鵝的管理,一點都馬虎不得。”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派駐墨玉縣吐外特鄉英古勒村第一書記阿里木·克力木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來養鵝基地叮囑村民注意事項。

今年4月,工作隊經實地調研,確定將產業發展定位蛋鵝養殖。
“本地鵝產蛋期一般為當年12月至來年4月,所以我們引進新品種——江蘇泰州種鵝,這種鵝產蛋周期長,特別適合我們養殖。”阿里木說。
工作隊積極聯系墨玉縣雅瓦鄉“種鵝”孵化基地,詳細了解江蘇泰州種鵝生長環境和條件,多次調研考察后,計劃利用扶貧資金與農戶入股的方式購入1000余只泰州種鵝,以扶貧資金出資90元,農戶入股60元的思路鼓勵村民發展養鵝產業。
02化解村民思想頑疾
“我們習慣了養殖牛羊,沒養過鵝,不知道養鵝到底賺不賺錢。”圖蓀妮莎·努日把當初反對發展養鵝的想法如實告訴了筆者。
“村民反對養鵝是他們沒有養鵝的經驗,他們認為畜禽越大越掙錢,養鵝賺不到多少錢,所以很多村民都不支持發展養鵝。”阿里木發現了村民的思想“病結”所在。
工作隊因人施策。每只泰州種鵝在產蛋期可產出60至80枚鵝蛋,平均2天產出1枚蛋,按照市場最低價每枚鵝蛋6元計算,每只種鵝每月至少收入90元以上。工作隊利用升國旗、村民大會時間反復給村民算經濟賬,反復對比養殖牛羊和養鵝的成本、收入,思想上通了,村民們開始報名養殖種鵝。
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工作隊立馬著手建起了集中養鵝示范點,這又遭到了村民的反對。
“我們以前發展養殖都是在自家院子里,不用跑來跑去,而且剩飯、雜草都可以用來喂鵝,我不想去集中養殖區飼養。”圖蓀妮莎知道工作隊想把養殖集中管理后,連忙搖頭反對。
工作隊發動村兩委班子、黨員、墨玉縣人民法院結親干警,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講清利弊,還把免費提供飼料、防疫、水電等便利條件對村民進行宣傳。在多次思想動員下,22戶村民總算在集中養鵝示范點劃分了各自的養殖區。
為了減輕村民的養殖壓力,工作隊將符合條件的養殖戶圖蓀妮莎納入村里的公益崗位,負責集中養鵝區的日常投食、喂水,配合鄉畜牧站防疫人員進行日常消毒等工作,自己不但養殖100只泰州種鵝,而且每月有了1200元的工資收入。6月底就到種鵝的產蛋期了,圖蓀妮莎開始算起了自己的家庭收入賬。
“80只母鵝每月最少能產1000枚蛋,每枚蛋6塊錢的話,拋去投入成本,一個月純收入3000多元呢。”圖蓀妮莎高興地說道。
03小微產業“多點開花”
在墨玉縣吐外特鄉英古勒村婦女就業基地的縫紉合作社里,20多名婦女正在緊鑼密鼓地趕制訂單,合作社實行1000元底薪+計件制工資,人均工資可達1500—2500元。
“如果干的好,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現在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駐村工作隊。”在縫紉合作社上班的薩拉買提·哈力克說道。

工作隊按照“一戶多策、一人一策”扶貧思路,對村民掌握的就業技能進行精準摸排,并積極引進縫紉合作社,讓村里20多名婦女每月有了1500—2500元的穩定工資;針對本村部分村民有木工手藝的特點,工作隊引進木材加工合作社,解決了村里10多名木工在家門口就業,使他們平均每月增收3000元;工作隊還引進核桃加工合作社,實現核桃在本村自產自加工。下半年,工作隊計劃引進麻糖加工合作社,實現多種產業齊發力,帶動村民實現就近就業穩增收的脫貧思路良性循環。
如今,走進英古勒村,綠樹成蔭,街道干凈,家家戶戶“三區分離”庭院整潔,庭院改造的豐碩成果一覽無余。小微產業遍地開花,1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著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錢賺的政策紅利,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844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8萬元。小微產業成為了村民奔小康的“聚寶盆”,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