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鴿出籠,要買鴿子打電話,5對縣城配送上門……”7月14日16時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吾塔木鄉依格孜吾斯塘村第一書記、若羌縣人民法院駐依格孜吾斯塘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劉復興的朋友圈照舊發廣告。
這是他最近的“必修課”。

又到一年肉鴿出籠時,劉復興變身“銷售員”,為村集體賣鴿子吆喝起來。
雖然這段日子劉復興忙得腳不沾地,但他心里高興。
從今年4月依格孜吾斯塘村的肉鴿養殖場建成,到第一批鴿子出籠,已經賣出肉鴿200多羽,另外還收到近500羽訂單。
“昨天跟縣城一家酒店談了筆小生意,賣了30羽鴿子。”劉復興告訴記者。
2019年春天,劉復興來到依格孜吾斯塘村駐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他發現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紅棗地承包和畜牧養殖承包,收入相對單一,抵御風險能力也不強。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走多元化致富道路?劉復興陷入思考。
他在走訪中發現,村里大多數村民都有養鴿經驗。2019年秋天,劉復興在充分調研全村庭院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與縣里相關部門對接,申請到20萬元專項資金,購買肉鴿近5000羽,制作鴿籠39個,又從村民中選取了39戶有養殖經驗的村民帶頭養鴿子。
養鴿并非易事。初期,不斷有鴿子死去,劉復興心急如焚,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老鄉家里圍著鴿籠轉。請獸醫、養殖專家,每天上網、翻書找資料,通過電話咨詢專家……終于,通過劉復興的努力和不斷嘗試,鴿子穩定存活下來。
為盡快掌握養鴿技術,劉復興這個“門外漢”不斷學習肉鴿防疫、良種培育、飼料配方等技術。如今,村民都說“劉書記比多年養鴿子的人還厲害”。
村集體兜底,養殖戶放心干。
村民亞森·艾尼和妻子在鄉里開了家飯館,但收入不算穩定。在這次村集體養殖計劃中,他被選為養殖戶,領到140羽鴿子。因為養殖技術嫻熟,到今年年初,他已將鴿子發展到近300羽,為家庭增收5000多元。
為提升競爭力,今年年初,依格孜吾斯塘村成立若羌縣依鴿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39名養殖大戶全部入社,實行集體化經營的生產方式,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批發價的疫苗、藥物和免費定期培訓,聘請鄉獸醫站工作人員為合作社技術顧問。
半年的入戶養殖也讓劉復興看出了弊端:鴿子孵化率低、成活率低,也就意味著產生的效益低。
村“兩委”和工作隊集體商議后,決定在村里進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合作社成員中有6名黨員,成立“若羌縣依鴿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發展生產。今年4月,合作社標準化養殖場建成,占地500平米,可養殖肉鴿6000羽,還設置了初加工儲藏間、消毒間等。黨員養殖戶玉素普·卡德爾帶頭將鴿子托養在養殖場。
目前,村集體肉鴿有5000余羽,每年預計能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同時,帶動經濟條件不好的村民每戶每年增收5000元至10000元。
劉復興看準了肉鴿市場,6至9月是肉鴿銷售旺季,他一邊走訪縣域內各大酒店、餐廳拉訂單,一邊謀劃搭乘網絡營銷的“順風車”,利用“微巴扎”朋友圈、網店等擴大銷售范圍。合作社負責人木天力甫·艾麥提就去外地跑市場。
除了找銷路,劉復興還在忙著做一件事——注冊“依鴿”品牌,“打響了名頭,才能擴大市場,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肉鴿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