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姐,你這兩天咋沒來?我昨天就想找你聊聊。”
“老李,最近又有啥煩心事?”
“沒啥,就是想跟你說說話,跟你說一說,啥難事都沒了!”
老李口中的劉大姐就是劉閣,在阿克蘇市南城街道托萬克巴扎巴格社區,認識劉閣的人真不少。
劉閣今年59歲,在托萬克巴扎巴格社區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做地板、家具生意。在生意場上,她處事穩重,是個誠信商戶;在居民中間,她愛管“閑事”,是個熱心腸。
去年11月,南城街道踐行“楓橋經驗”,打造“劉大姐說事點”,引導群眾說生活難事、說鄰里小事、說家中煩事,劉閣成了一名“草根和事佬”,管生意之余,解決居民遇到的麻煩事。
“劉大姐說事點”場所是劉閣提供的。她把自家商店后面的房間騰出來,擺了一張圓桌,放了幾個板凳,還把自家售賣的干果、零食擺上桌。房間門口掛上了“劉大姐說事點”的牌子,墻上貼著“說事點”的制度和流程。
“劉大姐說事點”成立沒多久,老李就上門找劉閣哭訴。
原來,老李和兒媳不和,兒子和兒媳爭吵后鬧離婚,社區上門調解了幾次都不成。
“那你啥意思啊?”盡管老李吐槽了不少兒媳的不是,但劉閣看得出,老李不想讓小兩口離婚。
“日子是他們過,只要他們好好過,我肯定沒啥說的。”聽到老李松了口,劉閣讓她先回家,隨后分別找來她的兒子和兒媳。
跟老李兒媳聊天時,劉閣發現,她跟婆婆的矛盾其實都是生活瑣事,鬧離婚的主因是她覺得丈夫沒有向著自己說話。
劉閣跟老李的兒子推心置腹地說:“我也是當婆婆的人,老婆要‘哄’,媽媽也要‘哄’,但是你不能一起‘哄’,要背著一個‘哄’另一個!”
“聽說你媳婦想去旅游,你一直沒時間陪她去,你老媽也沒出去過,不如讓兩人結伴出去轉轉!”經過劉閣的一番勸導,老李兒子緊縮的眉頭舒展了。后來,他聽從了劉閣的建議,安排母親和老婆去旅游。婆媳和睦了,小兩口再也沒提過離婚的事。
“我學歷不高,說的都是些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還都愛聽,而且挺管用。”劉閣樂呵呵地說。
不光是生活經驗,劉閣積累多年的生意經,也幫到了轄區的小商販。
今年5月,轄區果農王某賣了蘋果后,遲遲沒收到采購商的貨款,可他既沒簽合同,也沒打欠條,不知道咋樣才能追回貨款。
王某到“劉大姐說事點”求助劉閣。劉閣多方打聽,找到采購商庫房,“堵”上采購商本人,現場拉理說法:“咱們都是生意人,誠信永遠是第一位的,回頭人家跟你打官司,從法律上說你肯定要敗訴,你也不想因為幾千塊錢壞了自己的信譽吧!”
幾句話說得采購商面紅耳赤,當天就把貨款打進王某賬戶。劉閣不忘叮囑王某:“今后不管賣啥,對方不付款,一定要打欠條!”
自“劉大姐說事點”成立以來,劉閣幫助轄區居民解決各類困難訴求,記錄在冊的就有30余件,還有許多都是她隨時隨地一兩句話解決的。遇到解決不了的,她會幫居民與社區干部對接,協調解決。
最近,劉閣忙著在老年大學上課,平時街道或社區舉辦的法治講座,她也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就算當個‘草根和事佬’,也要當得有水平,要不別人咋能信任我呢!”劉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