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里案件現場總是出現這樣一幅畫面:有一群人穿著防護衣、戴著口罩、提著查勘箱迅速到達現場,仔細地提取現場的痕跡......用痕跡拼構細節,用細節還原真相。思維邏輯縝密,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扣人心弦!

《清會典·刑部》記載“凡斗毆傷重不能重履之人,不得扛抬赴驗,該管官即帶領仵作親往驗看。”意思就是說,仵作是官府所雇用的專門為刑事案件檢驗傷勢的專業人員,之所以要“親往驗看”,還含有勘察現場之意在其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公安工作分工、細化以及刑事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今的“仵作”已衍生出多個工種。

他們的工作到底是怎樣的呢?是否像電視劇里那樣帶著威武的行頭、超炫的技術操作、燒腦的推理過程?今天跟著小編一起走進博樂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的24小時吧。

面對警情,他們只有一個回答“好的,馬上到” 他們從來準時到達,從不“失約”。

每天清晨,技術員打掃好辦公區及實驗區衛生后,匆匆拿上筆記本到二樓會議室參加會議,正值大家就案情討論得如火如荼時,值班民警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你好,我是東風派出所民警,我們轄區發生一起盜竊案,需要現場勘查。”
有人說,刑事技術偵查員的眼一定要很亮,這樣才能發現隱藏在現場的痕跡,在犯罪現場找出那把解開謎題的鑰匙……在了解案件基本情況后,技術小組民警準備“家伙”集合,提著銀色的勘查箱、拎著足跡燈等勘查裝備從辦公區一路飛奔上車趕往現場。


正值午餐時間,警車里一股股熱浪襲來,同行的小伙伴從后排遞來一包沒來得及泡的方便面:“這次勘驗現場時間不會短,先吃點墊墊,有力氣才好工作。”案發地點占地面積大,人員流動性也大,現場的復雜程度決定了這次現場勘查的時間不會太短,保守估計起碼需要兩小時的工作時間。

他們常常飯吃到一半,沖涼到一半,廁所上到一半,覺睡到一半,聚餐到一半、約會到一半,都可能接到新的警情。技術民警的工作狀態就是這樣,警情多的時候從早一直忙到晚。

他們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于偵查破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技術員總是在和時間賽跑,往往越是微小的細節越容易隨著時間消逝,他們始終抱著一百份的耐心和細心開展現場勘驗工作。“這個事情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等等細節,都要事無巨細的一一詢問后他們心里才有底、才有數。


每一個勘查現場他們都會努力找尋提取一切有價值線索,用盡所學為破案提供有價值的證據。精細分析,比對提取的每一個有效線索,拼盡全力為破案找到最有利的突破口,多年的痕跡檢驗,指紋比對工作練就了他們“火眼金睛”的本領,在案件偵破、嫌疑人認定等方面屢屢發揮關鍵作用。

回到辦公室,他們急匆匆吃完晚飯奔向實驗室將提取到的物證分門別類的擺放在干凈的實驗臺上。“這個瓶子需要放在熏顯柜,這只鞋子需要用檢測試劑處理一下……”各個細節均分工協作、通力配合。

技術員冷靜的開啟設備電源,調節溫度、濕度、時間等參數,時刻盯著物證的變化情況。時間恰到好處,技術員迅速將物證取出,打開探照燈,躬起腰,端著照相機,屏息凝視,全神貫注地尋找線索,經過一番處理提取,汗水在不知不覺中浸透了他們的衣衫。

然而,他們的工作到此并沒有結束,輾轉辦公室,打開電腦,鍵盤像跳躍的音符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案件通報、案件現場勘驗筆錄、現場平面圖、現場照片等即將在他們手里一氣呵成,辦公室的“鬧”與樓道的“靜”形成反差。

最基礎的工作終于完成,剩下的就是靠耐心細心的比對。緊盯電腦屏幕,一枚枚相似的指紋從他們眼前一一劃過,在他們眼里,一枚枚指紋都變得會“說話”了。比對過程持續了幾個小時,他們還是專注如初,沒有絲毫懈怠。
凌晨三點多,手機鈴聲再次響起,憔悴的臉龐,布滿血絲的雙眼,疲憊讓他們失去了相互交流的興致。但他們一旦到達了現場開展勘查工作時,又恢復了貓頭鷹一樣的敏銳,眼睛里透露出無限的光芒。

無論白天黑夜,一旦接到警情,他們總是“負重前行”。勘查箱、光源、相機等全副武裝,迅速“出診”。每一起案件的偵破都是一次挑戰,民警在現場勘查、檢驗鑒定所表現出的細致和執著,都展示著人民警察優秀的專業素質和勇于奉獻的精神。
他們是最佳拍檔——博樂刑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