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 “村上的各項事務越來越離不開法律顧問了。”10月8日,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九運街鎮黃土梁中心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國說,農村蓬勃發展,經濟事務多,涉及土地承包和鄉村建設等,有了法律顧問嚴把法律關,村級事務研究決策和施行更加符合法律規定和村民自治要求。
張建國的感觸源自一份合同。過去,村里土地流轉程序不透明、合同不規范,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約束監管,有的村干部和承包商壟斷發包,土地承包價格很低,給村集體和村民造成了經濟損失。2018年4月,阜康市施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本地法律工作者艾力·牙生擔任村里的專職法律顧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規范合同文本。
“你知道這份合同帶來的是什么嗎?”張建國說,通過公開透明招標、簽訂規范合同,當年9月新一輪發包,村里8000多畝地的承包價有了很大提升,比以往增加300多萬元收入。村民董應祥說,以前他家的土地承包費每畝才200多元,重新發包后價格達到500多元,村里還有一些地達到800多元。“受益的不光是我家,而是全體村民。”董應祥說。
2019年,和村里簽了3年合同的承包方因為資金短缺,無力給付第二年承包費,這愁壞了張建國,他趕緊找艾力咨詢。艾力說,走司法程序至少需要3—6個月,會耽誤來年春耕,建議協商解除合同。隨后通過人民調解的方式,雙方解除合同,土地重新發包,問題解決了。
如今,村里各項事務決策,都會按照法律顧問建議謀劃方案,再歷經“四議兩公開”的監督流程,每項事務都在民主與法治的框架下良性運轉。
“法律顧問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很大。”九運街鎮黨委副書記、政法書記劉江說,最大的變化是村干部的法治意識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說,過去村干部大多靠“土辦法”“土經驗”工作,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決策留下了隱患,甚至引發矛盾糾紛等。通過依法治理,這一現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其中法律顧問在解決農村法治短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黃土梁中心村的變化是我區施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2016年6月,新疆全面推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的就是解決基層法律服務和法治宣傳教育“最后一公里”難題,隨著該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區12043個村(社區)實現了法律顧問全覆蓋。
每個月,艾力作為黃土梁中心村專職法律顧問都會來村里好幾趟,重要會議、法治宣講、法治課堂、村民說事日他都會參與。“我的任務就是給村委會工作提供免費法律建議、輔助形成村級事務決策,給村民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法律代書等法律服務,此外還有法治宣傳和人民調解工作。”艾力說。
在艾力的幫助下,一些村民遇到的涉法問題和矛盾糾紛通過法律途徑得到了解決。艾力還用身邊案例開展接地氣的普法宣傳,潛移默化中“遇事找法”成了村民的常態思維。
發生變化的還有整個村莊的面貌。董應祥說,過去村民法治意識淡漠,村里打架賭博吸毒、“偷雞摸狗”現象時有發生。現在村民法治意識增強了,村里治安也好了,這其中就有法律顧問的努力。“吸毒、酒駕、盜竊、放高利貸有什么法律后果,律師給大家講清楚,經常給大家敲警鐘,這些違法行為就少了。”他說。
這一點,76歲的村民侯國俊也深有體會。他是村里的金牌人民調解員,今年5月,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調解室掛牌。不過到現在為止,工作室工作量為零,他一直都閑著。“沒事干好啊,說明村里平安和諧嘛。”老人樂呵呵地說。
阜康市司法局局長黃丹丹介紹,去年,該市37名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累計坐班1.8萬余小時,接待群眾4275人次,調解各類矛盾340件、涉及金額7400萬元,代寫法律文書450件,審查合同570件,開展法治講座664場。“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接受專業法律人士提供的法律服務。”黃丹丹說。
伴隨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規范化標準化運行和融合發展,我區正在推動縣(市、區)制定發布公共法律服務政務公開標準,持續深化落實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加強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