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給我兌一袋洗衣粉。”9月18日,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齊巴爾鎮齊巴爾村村民巴合古麗用“積分”到該村“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道德教化是培育市域社會治理內生動力的重要方式。今年以來,阿勒泰地區通過“積分制”“紅黑榜”“融文化”的實踐路徑,激發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讓市域社會和諧穩定始終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小積分”兌出大實惠
每周五是齊巴爾村的環境衛生日。這一天,村委會干部和村里的平安志愿者組成環衛檢查小組,到村民家檢查衛生。
9月18日,巴合古麗家的院子掃得干干凈凈,屋內更是窗明幾凈,就連圈內牛羊的糞便也整齊地堆放在一起。按照《村規民約》,巴合古麗家衛生清潔到位,加3分。
“我要多存積分,去村委會愛心超市換東西。”巴合古麗說。
齊巴爾村每家每戶都有一張積分表,升國旗、平安建設工作、人居環境整治等11項建設“美麗鄉村”內容都被納入積分管理辦法,并通過開辦愛心超市、動態評估信用等級等方式落實獎懲。
目前,在阿勒泰地區,各縣市探索在農村推行《積分制管理》,激發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內生動力。哈巴河縣以“積分制”激發村民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富蘊縣愛心超市“小積分”推動鄉村“大文明”等,不斷提高村民道德品行。
在齊巴爾村,積分制度已實行了1年多,有些家庭因為積極參加村集體活動,對于所負責區域的衛生清潔到位,一個月下來,可以“賺”200多分。
9月21日,在富蘊縣庫爾特鄉阿舍勒村愛心超市,21名村民用積分兌換了生活用品。村民瑪依努爾·切開高興地說:“真沒想到,把家里打掃干凈了,還能獲得獎品。”
和瑪依努爾一樣,兌換積分的21戶村民都是在人居環境治理、鄉風文明等方面表現突出,被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評為“清潔家庭示范戶”“尊老愛幼文明戶”,獲得愛心超市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的獎勵和榮譽證書。
據了解,這一獎勵政策源于該鄉正在探索推行的農牧民“積分制+愛心超市”工作機制,通過設定“遵守法律法規、執行村規民約”“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家庭五整潔”等7個方面的基礎積分項目及“作出突出貢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兩個方面的加分項目,按照“1積分=1元錢”的標準對村民購物進行補助,村民可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庫爾特鄉黨委書記梁威說:“臟亂差一直是農村治理的老大難,沒實行積分制之前,我們說破嘴都不管用。現在,通過積分兌換物品獎勵,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從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紅黑榜”樹文明新風
“孜黑拉·胡安德克積極打掃街道衛生上了‘紅榜’,塔布西·阿合提因脫貧致富上了‘紅榜’……”9月初,青河縣阿尕什敖包鄉庫木哈仁村的“村規民約紅黑榜”引來眾多村民圍觀。

今年,青河縣在鄉村實行“紅黑榜”管理機制,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開啟鄉村治理新模式。據悉,“紅黑榜”每月公示一次。“紅榜”聚集正能量,對村里孝老敬親、鄰里和睦、庭院整潔、勤勞致富、扶貧脫貧等正面典型進行宣傳;“黑榜”鞭策反面典型,對村里不贍養老人、不講衛生、大操大辦、賭博敗家、酗酒家暴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
7月中旬,阿尕什敖包鄉庫木哈仁村村民馬木爾別克·沃扎提別克和對山·哈斯依旦主動加入該村志愿者隊伍,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幫村里的老人送大米、清油、面粉、蔬菜等生活物資,幫助困難群眾,受到村民一致好評,被推薦上了“紅榜”,成為全村學習的榜樣。
庫木哈仁村黨支部書記胡熱阿勒別克·吉格爾別克說:“自從實行‘紅黑榜’管理制度以來,村里涌現出許多助人為樂、勤勞致富的人。”
蘇克特巴伊爾·達恩塔就是在“紅榜”的帶動下涌現出來的一位熱心群眾。蘇克特巴伊爾是名司機,他利用出車的便利,每周接送村里的孩子去鄉牧業寄宿學校。“我周一把孩子們送過去,周末再接回來,很方便,我也想像馬木爾別克一樣,為大家做好事。”蘇克特巴伊爾說。
截至9月,阿尕什敖包鄉72名表現優秀的群眾被列入“紅榜”,不僅帶動了身邊的群眾,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教育了下一代,形成了團結互助、和諧共生的社會氛圍。
阿尕什敖包鄉黨委副書記、政法書記楊相娟說:“‘紅黑榜’管理機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獎罰分明,對于嚴重違反規定的,不僅上‘黑榜’,還有出出丑、紅紅臉的懲罰措施。”
“紅黑榜”管理機制的運行是鄉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一種實踐創新,極大約束了群眾不良行為,弘揚了新風正氣,助力脫貧攻堅,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目前,在阿勒泰地區,“紅黑榜”管理機制已延伸到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城市環境衛生等多個行業,由“紅黑榜”樹立的文明新風正在影響著每一個人。
“融文化”亮德治品牌
“十一假期,我們村每天都有文化活動,村民、游客都紛紛參與,熱鬧極了。”9月22日,阿勒泰市紅墩鎮薩爾喀木斯村黨支部書記朱建忠說。
“十一”期間,薩爾喀木斯村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們吹拉彈唱,奏響了文明和諧的鄉村樂章。
“融文化”是阿勒泰地區亮出的德治品牌。阿勒泰市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12345”工作機制,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深化推進阿勒泰市德治教化治理體系向縱深發展;充分整合利用“黨建網格陣地、基層公共服務陣地、全媒體陣地”三類陣地,依托現有的黨支部民意坊、文化大院、農家書屋、中草藥館、文化服務中心、文明示范一條街等資源,精心打造理論宣講、教育服務等“五大平臺”,實現互通互融,形成串點成線、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不少村民在閑暇之余來這里看書。汗德尕特村村民巴哈提古麗說:“我經常來書屋看書,我喜歡看蔬菜水果種植技術方面的書,對于發展庭院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阿勒泰市已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掛牌9個、實踐站建設15個、實踐點建設13個,促進“以法立德、以德潤法、法德共進”。
走進哈巴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一條條獨具特色的文化長廊、一幅幅漂亮傳神的文明宣傳畫、一塊塊形式豐富的文明提示牌躍入眼簾,為原本清新雅致的公園添色不少。文化德教元素的植入,讓公園不僅是休閑場所,也成為居民日常學以增智、學以養德的“文化園”。
今年,哈巴河縣著力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白樺融文化”特色德治品牌,建立實施“六心道德工程”機制,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德治教化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尤其是發揮各支文化服務志愿者隊伍“傳文化、樹新風、強信心、倡德善、幫貧困、樂鄉里”的作用。
哈巴河縣文聯主席馬軍說:“經常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將黨的方針政策、先進理論知識、優秀傳統文化、公民道德規范等內容融入德治教化活動中,能進一步熏陶、提升社會大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