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馬鹿看到我們撒腿就跑,現在它們不跑還經常出現在管護站附近。”10月22日,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精河管理分局五道泉管護站站長趙威向記者描述這片林地發生的點滴變化。

梭梭成林
10月22日,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驅車93公里,行駛約3個小時,記者一行到達五道泉管護站。
管護站門口的宣傳牌上寫著: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于1983年,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由自治區級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家湖保護區由精河管理分局和烏蘇管理分局組成,精河42萬畝,烏蘇40萬畝。主要保護對象為梭梭、白梭梭及其生長環境。保護區共有植物資源62科448種,脊椎動物17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鵝喉羚等8種。
每年4月至10月,是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的重點時期。為保護好林區內梭梭、紅柳、胡楊等植被,護林員們不僅要掌握各類防滅火技能,還肩負著林區巡護、野生動物監測和保護植被生長恢復等工作。
自保護區成立至今,趙威和同事們經常開展防火技能培訓,創造了19年無一起火災事故發生的成績。而更讓他自豪的是,這些年來保護區內植被迅速恢復,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近年來,自治區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將甘家湖梭梭林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等功能區塊,通過嚴禁人畜進入、實施退牧還林工程,陸續將原來在甘家湖核心區放牧的牧民搬出保護區。
趙威說:“以前,一些違法分子亂采亂挖肉蓯蓉,對保護區的植被和動物傷害很大。后來,隨著國家從源頭、收購環節上進行治理,就沒人去收購了。”
為保護野生動物,甘家湖保護區在核心區安裝了3個消防水罐,一來,防止一旦發生火災,避免因運送水耽誤最佳滅火時機,二來,每年5月為鵝喉羚繁殖期備水。考慮到春季多旱少雨,在馬鹿、鵝喉羚經常出沒的地方,保護區建造了飲水槽,趙威和隊員每星期添一次新鮮水,保證野生動物有足夠的水源,提高野生動物的成活率。
熱愛是一種習慣
管護站門前有一條石子路,它的兩旁長著幾排筆直的白楊樹。一陣風吹過,葉子沙沙作響。這些白楊樹是趙威剛到甘家湖時種的,那時五道泉管護站還沒有成立,趙威沒想到在這里一干就是27年。
1993年,20歲的趙威在父親的鼓勵下來到甘家湖,成為一名護林人。他清楚地記得,為了阻止亂采亂挖,護林員每天要徒步十幾公里對管轄林區巡護作業,工作十分辛苦。趙威說:“我剛來這里時,管護站只有兩間土坯房,沒有水,環境非常惡劣。那時我也打過退堂鼓,想離開這兒。但父輩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我,讓我堅持了下來。我父親干了一輩子林業工作,當我選擇林業工作時,他曾經說過,如果選擇了林業工作,就等于選擇了堅守,就必須堅持下去。”
那些寂寞、孤獨、艱苦的時光,沒有嚇退他,趙威每天巡邏在林區,心中的熱愛之情如習慣融入血液。他休假在家也心系著那片林,聽到隊員們說起林區有什么事,他會立即放棄休假,趕到管護站。
5年,10年,20年······趙威全心全意守護著甘家湖的一草一木。
與此同時,國家和自治區不斷加大對荒漠梭梭林的保護力度,特別是通過成立國家級保護區、實施退牧還林等一系列舉措,讓趙威有了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底氣。
帶出一支不走的隊伍
每年4月-10月,站上都會開展護林員消防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大家不僅鞏固學到的滅火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學會熟練使用水泵、水槍等滅火設備,以便在遇到應急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撲滅火情,從而有效保護林區。其實,這樣的培訓內容對于趙威來說,早已熟記于心,可他還是會跟著大家一起學習。
2010年,隊員哈依兒別克·吐然剛來站上,興奮地帶著兩條牧羊犬去巡邏,然而他走著走著,看到相差不大的樹林迷路了,后來還是牧羊犬跑回站上,大家才找到他。從那以后,趙威規定:林區巡邏必須兩到三人一組,老隊員帶新隊員執行巡邏任務。
隊員麥然白克·卡依扎達是站里的年輕人,他告訴記者:“晚上睡覺時,會聽到狼叫聲,心里有了退縮之意,可第二天去林子里巡視,看到金黃色的胡楊和發出新枝的梭梭樹,心里就很滿足了。”
近年來,隨著國家資金不斷匯聚保護區,趙威和同事們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都有了明顯提升。管護站的土坯房升級為磚混房,曾經要爬上爬下的瞭望塔上,還安裝了先進的監控云臺。
看著新長出的小樹苗,趙威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讓我們護林人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今年天氣干旱少雨,我們計劃繼續加大護林防火和林區巡護培訓,將甘家湖這片凈土保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