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堅持把踐行“楓橋經驗”作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在厚植群眾根基、多元化解糾紛、強化立體防控、善用法治方式上持續用力,不斷夯實平安博州建設基石,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
依法解訴求 用情暖民心
11月17日10時,博樂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科工作人員中華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全國12315平臺,看看今天又有哪些訴求分流到這里。
“12315會根據屬地原則,將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分流到管轄地。”中華說,我們會及時將消費者的訴求記錄在投訴登記表上,然后與當事人聯系了解案情。經過初查,在7天內決定是否受理,受理后的案件必須在45天內辦結。
“今天有3個投訴和1個舉報。”中華將信息記錄下來。
說話間,電話響起,是一個被投訴對象打來的電話,中華約她下午在辦公室見面。
下午4時40分,被投訴對象古麗美娜如約來到辦公室。
“我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為什么投訴我?”古麗美娜氣呼呼地說。
原來古麗美娜經營的鮮面店售出的面包被投訴過期20天,投訴人要求賠償。
“你銷售過期食品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向古麗美娜解釋道,“按照法律規定,你要賠償對方200元。”
經過中華耐心講解,古麗美娜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即表示接受調解。
中華和同事每天都要接打二三十個電話,傾聽群眾訴求,把群眾的煩心事糟心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解決。
“處理基層矛盾糾紛,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依法解決好矛盾糾紛。”博樂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科科長陳章華說。
調解往下沉 矛盾不上交
今年9月初,精河縣浩盛彩板廠因未按時給付欠款被起訴。在精河縣人民法院楊耕詩法官調解工作室,楊耕詩詳細了解雙方的矛盾所在,在被告同意調解的情況下積極組織調解。被告認可欠款事實,但無法立即向原告給付欠款。
楊耕詩與被告交談后了解到,被告今年因受疫情影響,經濟比較緊張。楊耕詩以嘮家常的方式耐心與他們交流,最終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一起買賣合同引起的糾紛,3個小時就得到了化解。
節約的是時間,暢通的是民心。自楊耕詩法官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共處理案件7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5%。
溫泉縣安格里格鎮巴勒根特村村民張湘仁因辦事公道、為人公正,2016年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后,人民調解成了他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今年6月,村民澆地的滴灌管道因為質量問題,進沙后管道破裂,造成4500畝地大面積減產。土地承包人王軍與滴灌管道供應商李偉軍因無法就賠償達成一致,扭打到了村委會。
張湘仁見狀,趕忙將兩人分開,把李偉軍帶到樓上溝通,雙方冷靜下來后,經過耐心調解,李偉軍同意賠償10戶承包人80萬元,一場侵權糾紛通過調解很快化解。
據悉,博州現有人民調解委員會389個、調解員1412名,形成了以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導,村隊(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體系。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博州黨委副秘書長、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胡彬說。
服務不缺位 建好連心橋
17日下午6時,記者來到博樂市南城區街道朝陽社區。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記者看到每個房間門口都掛著一個牌子:勤維修、勤家政、勤志愿、勤孵化、勤說事、勤普法工作室等。
記者走進“勤維修”工作室,看到墻上掛著活動記錄表,詳細記錄了今年以來工作室幫助居民維修的情況。
社區黨總支書記邊俊麗說,群眾遇到的煩心事在我們這兒基本上能很快得到解決。
鄰里之間有矛盾?不用怕,來“勤說事”工作室坐一坐,把煩心事說出來,在人民調解員用心用情調解下,和和氣氣把矛盾化解掉。
想要咨詢法律問題,請來“勤普法”工作室,這里有專業的法律顧問,幫你一一解答,還能免費教你法律知識。
“只要群眾需要,我隨叫隨到。”社區法律顧問、博樂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廖月銘說,“我經常過來為大家講解法律知識,幫助居民提高法治意識。”
“通過實施‘六勤’,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我們社區越來越和諧了。”邊俊麗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胡彬表示,博州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