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層自治的重要載體。
如何充分調動居民力量?近年來,克拉瑪依市不斷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創新基層自治的形式和載體,調動社會主體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性,逐步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基層善治之道,實現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平安志愿者”守平安
在克拉瑪依,人們常說,“平安連著你我他,平安建設靠大家”。每一個市民都是平安的建設者,更是平安的享有者。
發現可疑情況,第一時間向社區工作人員反映;遇到矛盾糾紛,協助社區及時化解;鄰里守望、安全防范……在克拉瑪依市各個社區,平安志愿者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來自群眾、帶領群眾,打通了社區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凝聚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今年10月的一天,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金山路街道第四社區平安志愿者張榮向社區工作人員匯報稱,有兩名陌生男子挨家挨戶敲門稱“檢修暖氣”,行跡可疑。社區工作人員立即向社區警務室民警反映。
民警很快找到了兩名男子。經調查發現,他們預謀盜竊,當天是來“踩點”的。
11月2日,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天山路街道油南紅光社區居民張先英戴上“紅袖標”早早出門了。她是社區平安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從2007年開始義務巡邏。“每天在小區里轉轉,多留意來往的人,大事小事操個心,圖的就是大家平平安安。”張先英說。
“社區廣場缺椅子,我向社區工作人員反映,問題很快得到解決;獨居老人無人照顧,我發動社區居民,輪流送飯……”說起當平安志愿者后做的事,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西寧路街道第十二社區的齊慶山一臉自豪。
齊慶山今年75歲,2012年加入社區平安志愿者隊伍。“我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硬朗,退休后想找點事做,就當起了志愿者。”齊慶山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干下去。”齊慶山說。
趙天倉是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銀河路街道風云社區平安志愿者,他擅長調解各類矛盾糾紛,還總結出了“三式”談心法,即“見面要以朋友式、詢問要以聊天式、調解要以談心式”。2018年初,該社區成立“老趙調解室”,并招募了11名調解員。兩年來,他們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余起。
“民情診斷室”解民憂
“以前,小區環境‘臟亂差’,居民與物業之間的矛盾糾紛多。現在,小區變干凈了,鄰里關系也和諧了。”11月4日,克拉瑪依市白堿灘(高新區)區中興路街道沁園社區居民徐紀法說。
清理樓道、督導垃圾分類、整頓物業人員隊伍……近年來,該社區多措并舉,改善小區環境,并創新提出“物社聯動工作法”,破解物業管理難題、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徐紀法今年66歲,退休后在社區工作人員組織下參與社區工作。2019年9月,社區針對居民區范圍大、分布廣,民情民意反映不及時、收集渠道單一、跟蹤落實不到位等問題,設立了“民情診斷室”,由徐紀法帶領熱心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工作。
10月24日凌晨4時許,徐紀法接到社區居民張瑞的電話:“徐叔,3樓住戶家自來水管漏水,把我們家天花板泡了。我上樓敲門,可他們家沒人,咋辦呀?”
放下電話后,徐紀法一邊聯系3樓住戶,一邊協調“民情診斷室”里有管道維修技能的居民趕往現場。3樓住戶趕回家打開了房門,徐紀法立即組織人員維修,15分鐘就解決了問題。
據了解,“民情診斷室”自成立以來,共協調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200余件。
近年來,在推進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方面,克拉瑪依市下足了功夫:打造“老鄉調解室”“老魚調解室”等一批由熱心居民參與、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建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調度區域各方資源,盡心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的急難事解決在“家門口”;落實重要事務、重要項目建設、重要資金使用等集體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一步提升基層事務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在各社區大力推行黨務、居務、事務、財務公開制度,使社區公開欄設置率達100%,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自治權得到了充分體現。
“居民自治接待站”服務很給力
在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光明建工社區居委會,活躍著一群可愛的老人,他們每天10時準時上班,為居民排憂解難,他們就是“紅色家園居民自治接待站”的義工。
“紅色家園居民自治接待站”成立于2013年7月,由20多名社區老年居民組成,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工作。
每天,居民自治接待站都會安排義工值班,每次4至5人。10時至12時、16時至18時為掛牌上崗時間。期間,值班人員會認真接待來訪居民,力所能及地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
居民自治接待站的義工生活經驗豐富,對小區情況又熟悉,各個都是多面手。誰家漏水、燃氣不著了、燈管不亮了,接待站的義工會拿上工具親自上門修理;居民間有了矛盾糾紛,義工們又充當起調解員,熱心解決。
今年69歲的居民自治接待站義工楊根娣自豪地說:“我們管的事可多了,調解鄰里矛盾、修理熱水器等家用設施,只要居民有需要,我們就絕不含糊。”
光明小區46棟一樓住戶曾建家的下水道經常堵,每次通下水道的費用都由他家支付。曾建認為樓上住戶也應該分擔,因此與樓上鄰居產生矛盾,協調幾次都未果。居民自治接待站義工“出馬”后,很快就化解了矛盾。
近年來,克拉瑪依市在探索社區自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充分發揮自治組織的作用,堅持打造“一樓宇一品牌”,并給予活動經費支持,通過樓宇文化活動擴大居民的參與和互動,有力促進了社區和諧發展;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三社區通過居民代表大會、業主大會、樓宇懇談會等形式,社區拋“題”,群眾議“題”,讓群眾暢所欲言,參與討論平安建設、誠信社區、居民公約等關系群眾生活的基層治理話題。
如今,克拉瑪依市各個街道和社區涌現出的各類群眾自治組織,將轄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社區骨干、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廣泛納入共建共治范圍,實現了民事民管、民事民辦,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