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找法”觀念走進群眾心里
根據雙方需求,及時普法釋法,使本來有矛盾的小區業主與物業公司冰釋前嫌,3個多月來再沒有發生糾紛。對于這一變化,克拉瑪依市司法局駐克拉瑪依區勝利路街道石油工人社區“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康鐵江感到很欣慰。
康鐵江是克拉瑪依市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科科長,2020年4月剛到社區工作沒多久,社區內一商圈的商戶集體到社區投訴物業公司掐斷了水電,導致無法營業。雖然經社區干部協調,物業公司恢復了水電供應,但當年9月,類似問題再次出現。
經過分析,康鐵江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在履行物業合同時產生糾紛,從而影響了第三方租房商戶的利益。
康鐵江將業主和物業公司負責人召集在一起,得知雙方是因對有關物業的法律法規了解不夠而產生糾紛,立即向他們普及了《物業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知識,并指出雙方在履行合同時各自存在的具體問題。
聽完康鐵江的講解,業主和物業公司負責人均表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握手言和。在康鐵江和社區干部的指導下,雙方重新簽訂了物業合同。“經過法律專業人士的普法教育,真是受益匪淺,也讓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置糾紛和維權。”物業公司負責人說。
其實,像這樣的“訂單式”普法案例在克拉瑪依市各社區(村)非常普遍。康鐵江介紹,“七五”普法以來,克拉瑪依市按照抓住關鍵、精準施策的原則,不斷提升普法針對性。尤其是在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和進行法律宣傳等方面,緊扣社會生活實際需求和現實中經常出現的矛盾糾紛,大力推廣“訂單式”普法模式,實現按需普法、精準普法。
克拉瑪依市還在全市112個社區(村)建立“法律服務工作站”,實現了“一社區(村)一法律顧問”全覆蓋,打造高效務實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同時,將法治宣傳教育與“訪惠聚”駐村工作、“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相結合,針對不同群眾的法律訴求,派出法律專家或精通法律的黨員干部不定期進行法律知識專項宣講、解答和案例分析,有的放矢地為群眾答疑解惑、調解矛盾糾紛,此舉受到轄區群眾的歡迎。
“群眾需要哪方面的法律,我們就對他們宣傳哪方面的法律,所以接受度非常高。‘遇事找法’觀念正走進群眾心里,成為大家共識。”康鐵江說。
不僅如此,克拉瑪依市還在外來流動人員中實施“訂單式”普法。按照“誰服務、誰普法”的原則,在舊貨市場、蔬菜批發市場、食品加工基地、建筑工地等外來流動人員集中地,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廣泛走訪,多方收集意見和建議,根據各行業特點和經常遇到的糾紛類型,將與外來流動人員關聯度比較高的法律知識分門別類,采取“潛移默化、寓教于樂、融合滲透”等形式,常態化開展不同主題的普法宣傳教育及法律服務。
“實踐表明,‘訂單式’普法達到了法律需求精準、服務精準、對象精準的目的。”克拉瑪依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秦玉明說,“這幾年通過實施‘訂單式’普法,基層群眾法治意識明顯增強,自覺守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維護權益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升,有效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