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才坎諾爾鄉拉罕諾爾村黨支部和巴州中級人民法院駐村工作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審時度勢,把工作重心轉向扶志和扶智,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打響“精神脫貧”攻堅戰,重塑精神風貌和追求。
“2020年,全村26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5320元。”踏著新春的腳步,曾經的自治區級貧困村——博湖縣才坎諾爾鄉拉罕諾爾村傳來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鄉親們互相傳遞著脫貧增收后的溫暖與喜悅:村容村貌變美了、腰包變硬實了、生產條件改善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大家對黨組織的信任和擁護凝聚成增收致富的新動能。
成績來之不易,值得慶賀,但拉罕諾爾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清醒地認識到:仍有一小部分村民存在主動性差、依賴性強的心理;還有的脫貧之后,物質上富裕了,文化生活卻單調貧瘠……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村黨支部和工作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審時度勢,把工作重心轉向扶志和扶智,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打響“精神脫貧”攻堅戰,重塑精神風貌和追求。
“精神脫貧”脫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只有“精神脫貧”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在村黨支部發動下,大家集思廣益,制作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標語橫幅,懸掛在各村民小組人員流動量比較大的地方。
“人勤地不懶,手勤家不窮;想要真脫貧,勤快是真經。”
“真是貧困戶,大家來幫助;想當貧困戶,很難有出路。”
“沒有永遠的貧困,就怕永遠的懶惰。”
……
2月4日上午,當第一批30條勵志標語橫幅出現在拉罕諾爾村時,立即引發強烈反響。
“你看看,這些標語說得多好,都是大實話,誰要是一天啥也不干,就知道坐在家里等人來幫你扶你,出門絕對會讓大伙戳爛脊梁骨的。”74歲的村民劉家堂說。
“通過橫幅標語這種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鼓舞和鞭策作用。”拉罕諾爾村黨支部書記田成表示,“徹底斬斷‘思想窮根’,要下功夫從思想上、精神上幫助他們‘站起來’并且‘走得遠’,真正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境界的雙重提升。”
按照“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的要求,拉罕諾爾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千方百計引導農戶改變觀念、激活村民們的參與意識,用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注入敢于拼搏奮進的精神之“鈣”,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在每周三黨員集體學習時,包村鄉干部、村第一書記和各支委紛紛結合村里近年來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反復給大家解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增強黨員的獲得感、幸福感,讓他們走到群眾中去,當好“播種機”,起到“星星之火”的效果。
冬閑時節,各黨小組組織村民分期分批來到村里的“脫貧攻堅宣教館”,聆聽“草根宣講員”為他們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農村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講述拉罕諾爾村這些年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效和新疆歷史,讓村民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應倍加珍惜。

2月4日中午,2組村民道杰正在打理羊圈,“我們之所以能實現脫貧增收,一方面是黨和政府的幫扶,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脫貧不容易,以后要好好干,錢掙上了,出去到哪兒都有面子。”
這些年,道杰一家通過發展牛羊育肥實現了增收,“去年光賣羊一項收入就超過了5萬塊錢,現在全部羊加在一起有260多只呢!”道杰說。
正在入戶走訪的拉罕諾爾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王松聽了道杰的話特別欣慰,他說:“站在新起點上,我們今后將更加注重產業精準、幫扶有效、增收有業,更加注重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持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冰雪漸融,初春的陽光溫暖地灑在每個人身上,淳樸的村民們有的在清掃院落、有的在大棚里點種育苗,還有的和黨員干部一起在謀劃著新年的發展路徑,春天總是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