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暖,一到中午,屋檐下就傳來滴答滴答的水聲。馬淑云拄著拐杖在烏魯木齊市期望小學操場上溜達,一邊查看屋檐上是否還有未清理干凈的冰溜子,一邊聽著教室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
3月13日,記者在期望小學見到了85歲的馬淑云。她在不久前扭傷了腰,行動不便,可還是堅持每天去學校。她說,孩子們的讀書聲最能讓她安心。

初心不讓孩子掉隊
“馬奶奶好!”走在校園里,凡是見到馬淑云的孩子,都主動向她敬禮問好。沒人叫她“馬校長”,在孩子們眼中,馬淑云更像家人。
2000年,為解決周邊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馬淑云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王家梁社區開辦了期望小學,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減免學費、安排入學難的學生進學校讀書。21年來,馬淑云一顆紅心跟黨走,不忘初心、堅持助學,將2000多名孩子送往初中。
“當初,我來王家梁,只是為了找點兒事干。”馬淑云回憶說,1990年她從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退休后,還想為社會再做些什么,于是涉足服裝銷售,經過幾年打拼,攢下了300萬元。
“一天,我到王家梁附近的市場買東西,發現有不少小孩或者在玩,或者在幫父母賣菜、干活。”馬淑云說,“都是該上學的孩子,卻沒上學。”
“我問孩子的父母為什么不讓孩子去上學,有的人說把孩子放在農村老家不放心,可帶在身邊又因城里公立學校生源爆滿而上不了學。”馬淑云聽后覺得心酸,當即決定用經商賺來的錢在王家梁辦學校。
先買地后蓋樓,最終,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期望小學和期望幼兒園成了王家梁附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專屬學校。為確保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學校只象征性地收一些學費。對于家庭困難的孩子,馬淑云決定:免除一切費用,還給孩子免費提供食宿。
“在王家梁,我要孩子們都有學上。”馬淑云說。
21年幫困助學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6年的小學時光有多重要?
23歲的金鑫感同身受,他從期望小學畢業后,跟著父母搬到北京生活,并考上了北京大學。他說:“小學6年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溫暖的時光。”
金鑫回憶,小學階段,父母忙于生意,他吃住都在學校。有一次父母周末沒接他回家,馬淑云得知后,將金鑫帶回了自己家。
“在馬奶奶心里,每個孩子都很寶貴。”金鑫說,記憶中的馬奶奶常去班里督促大家學習,也常在課后關心大家的生活。她不僅為家庭困難的同學減免學費,還常在逢年過節時,給學生們“獎勵”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今年2月,金鑫來看望馬淑云。在金鑫看來,馬奶奶雖然老了,聽力下降了,動作也更遲緩了,可說起學校和孩子們,她好像還跟21年前一樣,充滿熱情。
“馬奶奶經常問我們,午飯吃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飽,很關心我們。”12歲的郭翼辰是期望小學6年級的學生,幾年前他跟著父母從河南老家來到烏市。到了上學年齡,父母將他送到期望小學。
平時,馬淑云不僅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還關注家長的困難訴求。
得知部分學生家長無業,為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馬淑云根據他們的專業特長,在學校為其提供相應工作崗位。
3年前,李嬌和丈夫帶著孩子從陜西來到烏市。平時,她丈夫在外打工,兩個孩子都在期望幼兒園上學。在家呆久了,李嬌也想找一份工作。得知她有育兒工作經驗,馬淑云雇她在幼兒園擔任保育員。
“期望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職工,有不少是學生家長。在我們眼里,馬淑云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兒的校長。”李嬌說。
籌劃擴建新校舍
據統計,21年來,期望小學先后招收災區來的學生和特困學生近200名,減免學雜費50萬余元。
汶川地震那一年,學校免除19個四川籍受災家庭孩子的學費,還各送了一套校服。
近幾年,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對期望小學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也越來越多。作為有著51年黨齡的老黨員,馬淑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扛起這份擔子,把辦學助學工作做好。
2009年9月,馬淑云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2013年12月,她又被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明辦評為“最美新疆人”。
隨著招收的孩子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室已不夠用了,馬淑云籌劃著再蓋一所環境更好的學校。
為籌集建校資金,馬淑云四處找合伙人,甚至向自己的子女借錢。如今,新校舍正在建設中,馬淑云心中充滿新期待。
“我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再苦再累我也不怕,因為內心滿足。”馬淑云說,這些年,黨委、政府對期望小學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她要將這份正能量傳遞給孩子們,教育孩子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將來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今,85歲的馬淑云仍在為農民工子女就學忙碌著,她會為新校區相關事宜的落實感到興奮,也會為學校面臨的新困難徹夜難眠。
“能多干一年就多干一年,將來不管誰接我的班,相信我們的期望小學會越來越好!”馬淑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