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們幫忙,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5月1日,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金龍鎮街道友好社區居民李嫻(化名),握著克拉瑪依市人民檢察院駐該社區“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李孔書的手激動地說。
去年11月,李嫻的兒子因病癱瘓在床,也無法說話,高昂的醫藥費幾乎拖垮了一家人。今年春節前,李嫻突然想起兒子銀行卡里還有2萬元存款,但不知密碼取不出來,發愁之際,鄰居建議她到社區“檢察官工作室”去問一問。
“檢察官工作室”是克拉瑪依市人民檢察院駐友好社區“訪惠聚”工作隊成立的便民工作室。了解到這一情況,李孔書當即陪李嫻來到銀行,得知的確不能代為取款后,便聯系法院,通過提起確認之訴的方式確認李嫻和兒子的法定監護關系,最終順利取出存款。
為將檢察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2019年,克拉瑪依市人民檢察院成立了社區“檢察官工作室”,調解轄區內居民間的矛盾,進行法治宣傳與培訓,解決好群眾個性化、專業性困難訴求。
除了“檢察官工作室”,全區各地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室也紛紛成立。4月25日,裕民縣人民檢察院小白楊未檢工作室檢察官李乾元在和一對父子談心,由于孩子參與了一起盜竊案件,萌生退學的想法。李乾元耐心勸說,鼓勵孩子繼續上高中。
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部主任鐘媛媛表示,未檢工作室的成立,是執法辦案方式的一種轉變,也是堅持對未成年人“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體現。
除了邀請群眾走進來,主動走出去的檢察聽證會也深受群眾歡迎。
今年2月初,塔城市恰夏鎮某村發生兩起盜竊花磚案件。塔城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孟炯說,部分村民認為,反正無人看管,拿幾塊磚、抱幾盆花沒關系,實際上這是一種盜竊行為,我們應借此加大普法力度。
于是,一場特殊的聽證會在塔城市恰夏鎮某村召開,邀請了人大代表等共5人擔任聽證員。經過認真討論和獨立評議,聽證員一致同意該院對兩名犯罪嫌疑人作相對不起訴的處理意見。
今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依法主動開展各類案件檢察聽證工作,第一季度全區檢察聽證1466件次,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與公開聽證4010人次。
“通過面對面了解群眾問題、聽取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使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普法效果事半功倍,把檢察便民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鐘媛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