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公眾號近日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一則聲明,主要是提醒社會公眾:有人以“周智均”名義,冒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據媒體報道,“周智均”至少以7個身份頭銜參加社會、行業活動。有關協會發布公告,否認“周智均”相關身份的合法性。
能被國家發改委如此“點名”,這個“周智均”及其所作所為,即便還沒有造成現實中的嚴重危害,至少其虛構的身份可能欺騙了不少人,這才使得相關部門發出緊急聲明。從聲明內容來看,其套路并不算新,無非是以國家重點工作為名,假冒權威身份打擦邊球牟利。
然而,一個響亮的名頭并不足以讓騙術成功,要想“弄假成真”就必須讓人們相信行騙者的“權威身份”,在這方面一些正規單位有意無意成為了“道具”。從媒體相關報道來看,這個“周智均”在某著名百科上有專屬詞條和標準照,這顯然會誤導不少人的判斷。此外,一些主流的商業網站甚至是媒體網站也刊登過“周智均”有關活動,這更增加了“周智均”身份的“可信度”。相信這些網站不可能明知其行騙而為其宣傳,但從效果來看,的確是被利用了。
行騙者尋找社會互動中存在的漏洞,利用各類信息平臺、精心編織信息鏈條,逐步把假身份“洗白”。在這個過程中,合法機構的“背書”是關鍵中的關鍵。這提醒各類網站特別是主流網站作為信息流動的重要關口,必須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內部管理,規范信息發布工作,防止成為行騙者的“道具”;各地各部門及各類社會組織要加強管理,做好日常有關輿情工作,嚴防自身被利用而不自知。唯有各類社會主體都把好關、盡好責,保護好自己的“名分”,不為各類違法行為站臺,違法犯罪分子才無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