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偉大始于平凡,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
巴金,是塔城地區額敏縣霍吉爾特蒙古民族鄉阿熱勒蘇村的一名基層網格員。20年來,她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干群眾之所盼,成為了群眾身邊的知心人。
用恒心鑄造“想干事”的初心
一個鄉村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網格員的奉獻。上有鄉村各項工作的安排部署,政策的宣傳,惠民措施的落實;下有人民群眾的各種訴求。這樣的工作,已陪巴金度過20個春秋。
阿熱勒蘇村是由8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多年基層工作的鍛煉,巴金早已能用不同的語言同村民們交流。
前些年,村里來了“訪惠聚”工作隊,帶來了先進有效的工作思路和辦公設備,在“傳幫帶”的引領下,村里的工作又上了一個臺階,已經是老同志的巴金一方面感到欣慰,一方面也感到壓力很大。
不會用電腦,怎么辦?一時間,巴金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有些無所適從。

有人以為巴金會就此退下來,恰恰相反,她沒有被困難擋住前進的道路,反而迎難而上。她虛心向同事請教,學習電腦的操作使用。通過工作隊隊員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51歲的巴金不僅學會了電腦的使用,而且掌握了諸多辦公技巧,現在時不時會從辦公室傳來“巴金姐,這個怎么弄”“巴金姐,這個表格能給我講一下嗎”等求助的聲音。
用良心鑄造“能干事”的匠心
在阿熱勒蘇村,只要說起巴金,村民們都伸出大拇指忍不住地夸贊,“巴金身上有共產黨人的影子”“巴金阿姨就像我的媽媽”……這些話語,每一句都是對她的認可,都是她默默付出的回報。
一次,村里一名哈薩克族村民生病住院,由于她的家人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不高,巴金就全程幫忙辦理住院手續,陪著她做各類身體檢查。
這位村民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巴金就跑前跑后向鄉鎮民政部門申請政策幫扶,幫她解決了部分治療費用。
在住院期間,巴金還不時地自掏腰包送去生活費,熬骨頭湯給她補身體。很遺憾,這位村民最終沒能戰勝病魔,永遠地離開了。可是她的家人至今仍然十分感謝巴金。
“沒有巴金我們就不會有外出務工增收的機會。”
“要不是巴金姐姐讓我學會修車,我現在可能還在家睡大覺呢。”
“你們現在都謝我,以前怎么都要讓我去家里一個個請呢。”聽著這些夸贊的話,巴金假裝生氣地說道。

為了從根上幫助村里的貧困戶,這幾年,巴金每年都會組織村民學習技能,希望大家能早日脫貧。
別看現在村民們各個都說好,其實剛開始時村民們都不積極,總是借口“我要干農活”“我要放羊”“我要帶孩子”,不想學本事。但巴金沒有放棄,她耐心地挨家挨戶去宣傳,動員村民們走出家門,學好致富本領。就這樣,寒來暑往,年復一年,阿熱勒蘇村不僅脫了貧,還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康之家。
阿熱勒蘇村從過去石頭圍墻、土房子,到如今的藍墻紅瓦抗震安居房;從過去塵土飛揚的黃土路,到如今平整干凈的水泥路,阿熱勒蘇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看著村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巴金發自內心的高興。
時光荏苒,巴金從一頭青絲到今天的華發斑白,在阿熱勒蘇村無悔地奉獻了20年。女兒擔心她的身體,多次勸她退下來,養一養身體。可她總是笑著說:“習慣了,不工作就全身難受,閑下來還容易生病,不如繼續干。”
如今,巴金的身影依然穿梭在阿熱勒蘇村的大街小巷。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