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詐騙中,誰更容易成為受害者?6月1日,浙江省公安廳公布了全省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進展情況。數據顯示,最易受騙的群體竟然是“80后”和“90后”,在百萬元以上案件中,高學歷人群被騙占比較高。這份新出爐的打擊詐騙犯罪大數據多少讓人有點意外。
在人們以往的觀念中,老年群體、低學歷人群上當受騙的概率應該更高,為什么事實恰恰相反?先說說筆者自己上個周末的經歷。當時筆者正在杭州某商業綜合體參加迎“六一”活動,注意到附近社區正在商場入口處搞反詐騙宣傳。雖然社區工作人員非常賣力地吆喝,還有小禮品相贈,但是大多數家長還是被旁邊的培訓機構展臺吸引過去了。在筆者觀察的20多分鐘里,沒有一個人去了解一下反詐騙宣傳。就在6月1日,杭州四季青派出所及時制止了一起電話詐騙,挽回經濟損失60萬元,受騙者今年才30歲出頭。這種現象不僅在浙江存在,成都市公安部門公布的數據中,2020年該地受騙上當最多的是普通公司職員,占比36%,同樣以中青年人群為主,退休人員不足1%。
年輕人在沒真正和各種電信網絡詐騙“打照面”之前,往往認為騙術都很低級可笑,甚至有種智商上的“碾壓感”。所以在他們看來,相比那些教育培訓機構的招生宣傳,反詐騙知識并不屬于“剛性需求”。
這種自信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反詐騙形勢之下,其實非常盲目。從某種程度上說,騙子利用的就是年輕人自以為了解網絡世界、自以為判斷能力很強、自以為能控制各種復雜局面的盲目自信心理。騙子據此精心設計出不同的場景,讓人們一步步掉進陷阱的同時,他們一點點收緊繩索。比如,網購、網貸,騙子往往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做好圈套;再比如,在交友、戀愛場景,稍不注意就可能掉進“網絡美女”設置的“殺豬盤”,被騙后才發現對方不過是一個“摳腳大漢”……
培養防詐騙意識,年輕人還真得放下盲目的自信,好好學習一下大爺大媽們的虛心和警惕。相關部門在進行反詐騙宣傳時,也要注意到這樣的年齡特征、人群特征,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宣傳方式。比如反詐騙短視頻、經典案例、現身說法等,讓反詐騙宣傳真正在年輕人中入腦入心,給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筑起一道堅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