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面時力度要均勻,烤制時要注意火候和時間,這樣打出的馕才香脆可口……”走進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鎮馬家槽子村打馕合作社,大廳里一派繁忙景象。一條全自動化打馕機器呈現在眼前,玻璃櫥窗內打馕師傅們忙的不亦樂乎,前來學習打馕技術的村民們在馕坑前,仔細聆聽著打馕師傅講解制作工藝。看著一個個香馕新鮮出爐,大家學習熱情高漲。

馕是天山南北各各族居民喜愛的面食。近年來,吉木薩爾縣委政法委駐吉木薩爾鎮馬家槽子村“訪惠聚”工作隊與村兩委面對非養殖區禁養、鄉村環境治理等多種因素,堅持通過外出觀摩學習、調查研究,找到“盤活集體資產、優化增收環境”的新路子。經過縣委政法委、吉木薩爾鎮黨委、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共同努力,馬家槽子村宴會大廳招標迎來貼近群眾生活、發展實際的打馕合作社。2020年11月初,投入50萬元的馬家槽子村打馕合作社正式運營。為精益求精,不斷探索新口味,合作社先后引進二工鎮大龍口村村民自制玫瑰花醬,生產出玫瑰花餡馕,將新疆本土特產天山雪蓮辣椒絲加入馕中,生產出辣皮子馕,還有窩窩馕、油馕、蔥花馕等眾多品種,深受全縣各族群眾喜愛。
“縣上舉辦的打馕培訓班每一期我都參加。現在,我已經從原來學習打馕的‘小學生’升級成帶徒弟的‘大師傅’了。平時合作社有來學習打馕技術的村民,我會手把手給他們教。也希望更多像我一樣的家庭婦女能走出來,做好吃的特色馕,有一份自己的事業,用雙手致富,過上幸福的好日子。”合作社打馕師傅古力·蘇萊依曼一邊做著馕坯一邊說。
據了解,古力·蘇萊依曼是馬家槽子村村民,多年來一直苦于無一技之長,常年賦閑在家,生活過的捉襟見肘。2020年12月,在工作隊和村干部的鼓勵下,她報名參加了打馕培訓班。雖沒有打馕經驗,但心靈手巧的她學的十分認真,經過培訓她掌握了技巧,培訓結束后在馕合作社就業至今。
工作隊副隊長包瑞媛說:“開展多種經營,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我們村今年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目前,馕合作社平均日產200個‘北庭的馕’,先后吸納本村11名‘馕匠’師傅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可達2500元。‘產業+合作社+就業’的發展模式,拓寬了群眾的致富路。”
“遠遠就能聞到馕的香味,透過玻璃櫥窗還能看到打馕的整個過程,再看著貨架上一摞摞各式各樣打好的馕,金燦燦的,讓人垂涎欲滴,每次都忍不住要買幾個回家。”合作社的馕吸引著各族群眾前來購買。
吉木薩爾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王紅星介紹說:“今年以來,縣委政法委結合黨史教育活動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充分發揮后盾單位作用,積極與縣人社局對接,將馬家槽子村打馕合作社作為教學基地,按照先培訓后就業的方法,先后面向村民免費舉辦了3期打馕培訓班,目前已累計培訓63人次,參訓人員均納入馕合作社儲備技術人才。”
如今,將傳統制作手法與現代制作工藝完美結合,將“土馕坑”變成“電馕坑”,逐漸走出馬家槽子村“深閨”的小小馕餅已香飄各地,讓昔日囊中“羞澀”的困難農牧民腰包漸鼓。
據悉,截至目前,吉木薩爾縣委政法委駐吉木薩爾鎮馬家槽子村“訪惠聚”工作隊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目標,已投入經費3萬余元,積極為轄區村民辦實事好事件37件,受益群眾達35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