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最高檢決定對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問題立案,并成立專案組啟動公益訴訟檢察程序,這是最高檢今年立案辦理的首起公益訴訟案件。近日,專案組來到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的微山湖流域現場辦案。
南四湖由微山湖等4個湖泊組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京杭大運河航運交通要道、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的調蓄水庫,涉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4省34縣(市、區)。然而,近年來,南四湖流域入湖河流水質狀況不容樂觀。
“這是最高檢今年立案辦理的首起公益訴訟案件”,這一表述足見此案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而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強調“要樹立辦案攻堅的必勝信心,把南四湖專案打造成檢察公益訴訟具有標桿性的案件”,此番表態亦讓人強烈感受到最高檢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獨特價值的決心,以及傾力解決南四湖治理的老問題、難問題的勇氣。
眾所周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對于檢察機關來說,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領域提起公益訴訟,既是職責所系,也能最大程度捍衛公益。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與其他訴訟主體提起公益訴訟相比,檢察機關沒有自身利益的牽涉,適合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提起訴訟;擁有法定的調查權,能夠很好地解決調查取證和舉證困難問題;能夠審慎地行使公益訴權,避免對行政秩序造成不應有的沖擊;具有專業法律監督隊伍,能夠高效、準確地啟動和進行訴訟,可以大幅度降低司法成本。
有案為證。針對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萬峰湖生態環境破壞問題,2019年12月,最高檢決定直接啟動公益訴訟檢察立案程序。以一體化辦案模式,集中開展線索摸排、調查取證、制發檢察建議等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廣西、云南、貴州三地各級政府、生態環保、水利執法部門的職能,最終,推動了萬峰湖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頗受社會各界稱道。
與之相比,南四湖也是存在污染等問題的淡水湖,同樣牽涉多省份。如今,同樣由最高檢直接立案辦理,提起公益訴訟,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地檢察機關分別設立專案分組。有了先前的成功經驗,有了多地的部門聯動,有了“南四湖專案案情復雜,辦理難度大,不能因難而退”的意志,人們有理由期待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整治會取得明顯成效,也有理由相信此次辦案將為公益訴訟進一步積累豐富經驗。
從近幾年的辦案效果看,檢察機關推動公益訴訟已有較大“心得”,隨著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其不僅能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也將對健全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發揮積極作用。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消除環境污染亂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離不開法治:既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也要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在此過程中,由檢察機關提起環保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創新,經受住了現實檢驗,并在持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故而值得點贊。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但行而不輟,行則將至。這個“行”,既體現在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也體現在用更強大的法治力量呵護生態環境,用更精準的制度建設保護行動起來的成果,用更有效的預防措施提升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使有關部門和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越雷池一步。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上,我國強化依法推進,已經蹚出了一條富有成效的新路。只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中華大地一定會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還能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