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公安局吐魯番于孜派出所下吐魯番于孜村警務室民警。憨厚、淳樸,還有點“土”,是他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2012年10月,23歲的陳龍從部隊復員后,毅然加入人民警察隊伍。9年間,他從青澀的新警逐漸成長為經驗豐富的優秀警務室民警,先后多次獲得“優秀公務員”“優秀警務室民警”以及個人嘉獎等榮譽稱號。
新警“小白”成長為村里的“活地圖”
在下吐魯番于孜村,誰家有了小矛盾小糾紛,都會找陳龍“訴苦”。陳龍耐心傾聽,幫助村民們解開了一個個心結。
2021年5月30日,在伊寧市潘津鄉幼兒園上班的阿依爾(化名)皺著眉頭,走進陳龍的警務室。看到阿依爾心緒不高,陳龍讓她坐下來,端來一杯熱騰騰的茶水,引導她慢慢說出心中的不快。
原來,阿依爾和丈夫依斯哈爾(化名)這幾日因為瑣事鬧了些不愉快。因為工作原因,阿依爾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這讓在外打工的依斯哈爾心生不滿,倆人你一言我一語,爭吵了起來。聽完阿依爾的訴說,陳龍找準夫妻倆的矛盾根源,找來了依斯哈爾,從兩人相識、相戀、相愛到結婚講起,幫助依斯哈爾回憶曾經的幸福快樂,為了生活打拼付出的酸甜苦辣,到如今成為村里人羨慕的三口之家的點點滴滴。依斯哈爾低下了頭。在陳龍的苦口婆心地勸導下,小兩口和好如初。
3天后,陳龍來到依斯哈爾家中回訪,看到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入警之初,陳龍的內心是茫然的,面對紛繁的工作他無所適從。為了能夠跟群眾拉近關系,陳龍最先想到的是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他跟同事借了很多學習教材,每晚花一小時學習維吾爾語,并在書上用拼音標注發音。一有時間,陳龍就會用“拗口”的維吾爾語與同事交流。慢慢地,他由起初的什么都不懂,到現在可以熟練地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
為了熟悉轄區,陳龍帶著自制的“維吾爾語注釋本”,在同事的幫助下,挨家挨戶登門走訪,跟群眾“混”了個臉熟。一年后,他熟悉了轄區的基本情況,繪制出了詳細的平面圖,村里的角角落落他都知道,成為村里的“活地圖”。
一面寄托著244名村民謝意的錦旗
群眾有所需,警務室有所應。這是陳龍對下吐魯番于孜村群眾許下的莊嚴承諾。
走進下吐魯番于孜村警務室,映入眼簾的是滿墻的錦旗。
“每次群眾送來錦旗,我的內心都很復雜。這不僅是對警務室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我的鞭策。再苦再累,我們要把工作干到群眾心坎里,讓群眾滿意。”陳龍說。
在警務室的墻上,筆者看到,有一面錦旗上印著“人民好公仆 貼心父母官”的字樣。說起這面錦旗,陳龍記憶猶新。
2019年2月份的一天,下吐魯番于孜村二十巷村民塔西·賽德爾帶著244名村民的囑托,專門來到警務室為陳龍送來錦旗。
“現在的治安越來越好,多虧了你的幫助。”塔西·賽德爾握著陳龍的手,感激地說,“以前,巷子里常有酒后打架的事情發生,現在,大家種地的種地,打工的打工,有些還搞起了養殖,腰包也鼓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二十巷是下吐魯番于孜村最偏遠的一個巷道,治安形勢不容樂觀,村民找到了陳龍,陳龍當面做了保證。
對于當兵出身的陳龍來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他不但不會收回,而且還要把事情干的漂亮,讓村民滿意,還巷道以平安。
針對青年人法治素養不高的問題,陳龍舉辦了多期“青年人普法培訓班”,沒有宣傳場地,他選擇在巷道空曠地組織宣講,有時也邀請年輕人到村委會開展培訓,用接地氣的語言,宣講治安等各類法律法規。在村委會舉辦的農民夜校里,陳龍還經常鼓勵年輕人靠自己的雙手謀生,引導大家外出打工、搞養殖。
6個月后,二十巷青年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轉變,村民對陳龍豎起了大拇指。
阿斯木江老人的“好巴郎”
2020年11月20日,村里60歲的老人阿斯木江·阿瓦克熱因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沒來得及向“好巴郎”陳龍作最后的告別。
認識阿斯木江老人始于2013年的夏天。老人早年與妻子離婚,兒子患病去世,大女兒長期在外打工,二女兒嫁往外地,平時只有他一人生活。陳龍走訪入戶時,恰巧碰到老人獨自蓋牛棚。熱心的陳龍喊來同事,當起了“小工”。

農民家庭出生的陳龍,先用木柱搭起了牛棚框架,再鋪上厚實的蘆葦席,和好泥巴,用工具將頂棚涂抹的平整光亮。一天下來,嶄新的牛棚拔地而起。看著滿頭大汗的陳龍和同事,老人特意買來西瓜表謝意。
自從與老人有了交集,逢年過節,陳龍都會給老人送去一些米面,坐下來和他聊聊天、解解悶。時間一長,老人已經把陳龍當做自己的“好巴郎”。陳龍清晰地記得,老人去世的前一個星期,在執勤點,還再三叮囑他要多穿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老人的去世很突然,當時有點接受不了,難受了很長一段時間。”回想起阿斯木江老人,陳龍心里依然很沉重。
阿斯木江老人去世后,陳龍主動和村委會、巷道鄰居、家屬一起妥善處理了老人的身后事,盡了自己一片孝心。
透過警務室的窗戶,一望無際的原野,綠意盎然,麻雀嘰嘰喳喳,布谷聲聲入耳,整個村莊呈現出安謐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