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其內涵豐富,涵蓋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河長制、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保稅等一系列環保制度密集出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藍天碧水保衛戰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深入推進…
堅持生態優先,是為了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從挖山“賣石礦”到護綠“筑金窩”,從關停“小散亂”到邁向“高精尖”,各地的發展實踐,印證著一個樸實而深刻的道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和保障,而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惠及民生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之一。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并不是降低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綠色、低碳和循環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平的發展。
這一方面要求我們保護綠水青山,讓人民安居;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守綠換金”,用創新思維把“綠水青山”變成讓人民樂業的“金山銀山”。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共命名了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培育打造了一批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樣本。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綠色資本”4種轉化路徑和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生態+”復合產業、生態市場、生態金融、生態補償等8種轉化模式。通過實踐,“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更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為全國生態成果和經濟效益轉化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經驗。
堅持生態優先,30年前寸草不生的庫布其沙漠在當地政府傾力支持下,進行了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了沙漠生態光伏、生態旅游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產業,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和脫貧致富;依托于礦山企業發展起來的浙江省安吉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關閉了污染嚴重的相關企業,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如今,當地以竹產業、白茶產業等為代表的生態加工業蓬勃發展。在中國,還有無數個“庫布其”和“安吉”,他們在生態優先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們還需要再接再厲,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的高峰。堅持生態優先,邁步新征程,要深入理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辯證關系,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繪好“山水圖”,念好“草木經”,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做好頂層設計,從整體出發,統籌全局,平衡各方關系,實現整體目標的最大化;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鞏固已有成果,擴展未知領域,大膽探索,在把握普遍性的基礎上認識到各地情況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自上而下的力量與自下而上的力量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建設,引領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