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吳明珠,1930年1月生,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54年在中央農村工作部工作,1955年自愿要求到新疆,曾任鄯善縣農技站副站長、吐魯番行署副專員等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等。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吳明珠
4月28日,位于吐魯番市的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基地內,納斯密、黃夢脆、黃皮9818等十幾種甜瓜已經坐果。這些瓜是吳明珠院士62年選育的結晶。
田地不遠處,有幢兩層建筑,這里存放著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生長在新疆的上萬份甜瓜、西瓜種源。吳明珠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新疆甜瓜、西瓜育種事業,62年中培育了30多個品種,同行用這些品種又培育出了“子子孫孫”,使得新疆甜瓜、西瓜大放異彩。
激情燃燒的歲月

今年91歲的吳明珠已經認不出人了,但有關種瓜的記憶還在,有時候突然要出門,嘟囔著瓜該授粉了、定苗了。瓜,在她的大腦中頑強地與阿爾茲海默癥抗爭。
“吳明珠開創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種事業。她的杰出貢獻是培育出甜瓜品種‘皇后’、西瓜品種‘8424(早佳)’等一批品種,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突出貢獻。”4月28日,大學畢業后就跟隨吳明珠學習育種的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鴻平說。

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漢,在國運困厄中長大的她,從小立下報國之志。1950年,吳明珠和一批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學子進入西南農學院學習,他們中有后來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蠶學遺傳育種專家向仲懷院士等。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實干的校風引領著一代青年向著理想出發。
在小小的試驗田里,播種、挑大糞、裝鋤頭把等農活沒難住吳明珠。她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憶過那段歲月:老師們不僅給我們傳授知識,還苦心培養我們的實干精神。我21歲生日那天,在日記上激情滿懷地寫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
1953年5月1日,由于各方面表現突出,吳明珠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南農學院第一批入黨的學生黨員。填寫分配志愿表時,吳明珠寫下要到新疆、到祖國最需要的邊疆去工作。她向往到農村鍛煉,渴望創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但未能如愿,1954年她進入中央農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急需各類干部人才。吳明珠找到領導軟磨硬泡,終于來到了新疆,這一年,她25歲。到了烏魯木齊,她又是一番軟磨硬泡,一頭扎進了條件艱苦的鄯善縣。
初心不變信念如一

在吐魯番,和吳明珠打過交道的老人們回憶:“能吃苦,老鄉都挺喜歡她,但大家不知道這個從首都機關下來的女大學生會留多久。”
吐魯番有“火洲”之稱,夏季氣溫超過40℃是常態。在基層要當好技術員就得什么農活都得會干,吳明珠硬是把自己磨練成了一個在高溫天氣下仍能干農活的“農民”。
她習慣了吃馕、吃羊肉,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
聽說底坎兒鄉有一種品質很好的瓜,她和一位同事穿過戈壁灘去尋找。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走了。他們借了燒窯人的氈毯,睡在廢棄的窯洞邊。事后說起這段經歷,吳明珠一笑而過。
種質資源,是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摸清家底,從1958年開始,她帶著水和馕,頂著風沙烈日,長年奔波在人跡罕至的戈壁沙漠里,走遍了全地區300多個生產隊,給吐魯番的瓜建立了自己的檔案。
1962年年底,吳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魯番當地所有甜瓜品種都收集全了,從中系統選育出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品種,其中紅心脆品質最佳,銷往香港市場30年不衰。
“選育一個優良品種需要8年至10年時間,可人的一生時間有限。1973年,吳老師提出加速選育進程,去海南開辟‘南繁北育’基地。”伊鴻平說,她像候鳥一樣,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復一年進行著育種研究。1995年,吳明珠帶領團隊選育的甜瓜、西瓜實現了一年三季。這一時期,她選育的“8424(早佳)”成為江浙一帶早熟優質西瓜主栽品種,并逐漸向北方各省擴展。
自治區推薦吳明珠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材料上這樣寫著:為新疆及全國的甜瓜、西瓜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種,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種,種植面積曾覆蓋新疆主要商品瓜產區的80%,在吐魯番、鄯善縣等地涌現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2017年,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戀戀不舍地放下工作。
無怨無悔奉獻一生
吳明珠把一生奉獻給了甜蜜事業,為了育種,她辭去了吐魯番行署副專員的職務。62年來,她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執著、智慧與汗水,實現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月28日,吳明珠的兒子楊夏說:“母親曾說:只為個人而奮斗,不會走的太遠。一個人的追求,只有和國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時,才會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會有動力。”
丈夫楊其祐是吳明珠大學同學,吳明珠是團支部書記,楊其祐是系學生會主席。吳明珠決定到新疆工作是臨行前兩天,才告訴楊其祐的。楊其祐沒有反對,笑著給她打氣:“你先去,等我畢業了就去找你。”
1958年春節,楊其祐也來到了鄯善縣工作。當時,研究生畢業的他是全疆所有農技站學歷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語和俄語,看到國外學術刊物上對妻子事業有幫助的文章,他都會翻譯出來。當妻子的研究遇到難題時,博學多才的他總是為妻子出主意、想辦法。有時候,吳明珠太忙,就打電話讓丈夫幫著去瓜地授粉。盡管要在戈壁灘上跑三四十公里,楊其祐也總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支持下,吳明珠的事業結出了累累碩果。可惜,57歲的楊其祐因為胃癌過早離開了吳明珠。
在丈夫臨終前,吳明珠問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話:“老楊,你為了我來到新疆,沒能發揮你的專長,不后悔嗎?”楊其祐平靜地笑笑:“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我無怨無悔。”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楊其祐艱難地伸出三個手指,笑瞇瞇地祝賀吳明珠三連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吳明珠培育的三個新品種甜瓜通過品種審定。
丈夫去世5天后,吳明珠就決定返回新疆農科院。女兒楊準懇求媽媽多留幾天。吳明珠說:“我從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獻,我的事業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對得起你爸。”女兒一聽急了,“我們沒有了爸爸,不能沒有媽媽,你們都奉獻了,我們怎么辦?”
作為母親,吳明珠知道自己欠孩子們太多,大兒子楊夏出生3個月,就被她送回老家,女兒楊準,從出生她就沒帶過。孩子們小時候一直把舅舅、舅媽當作爸爸、媽媽。
她的初心不變,一直保持著上世紀50年代決定赴新疆工作時的信念——奉獻人民。
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裝下瓜種,讓老鄉增產增收是她的目標。
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年輕人在各方面能超越老一代專家,只有如此才能為國家添磚加瓦。
楊夏說:“這就是我的母親,她是那一代無怨無悔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千千萬萬赴疆青年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