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惠琳”調解工作室,韓某與馬某就拖欠勞務費糾紛一案,在人民調解員的調解下,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完成在線司法確認后,這份調解協議就有了法律效力。在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天山路街道居民隨時隨地就能享受足不出戶的優質法律服務。
在“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濃厚氛圍下,克拉瑪依市的法治探索更加清晰而具體。近年來,圍繞“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這一目標,克拉瑪依市以法治建設為引領,以需求為導向推動法律服務創新工作,著力深化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把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讓法治之花綻放在轄區的每一個角落,法治理念根植在每一位居民心中。

訪前工作引導群眾依法維權
“信訪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曾經,由于信訪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界限不清,許多理應通過其他法定途徑解決的問題都訴諸信訪渠道,不僅嚴重影響著司法權威,也有礙于群眾合理合法訴求的高效解決。
為了讓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層,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政務類服務“一個號碼受理”的舉措,在全市推廣“最多訪一次”改革。將全市70余家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納入政務服務熱線網絡成員單位,依托互聯網手段,將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延伸到電話、網絡、微信中,進行“三位一體”全覆蓋。
同時,積極推進“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模式,對群眾信訪投訴舉報的問題馬上辦、簡易辦,推動初信初訪事項及時就地解決。為保證群眾來電有人管、有人督、有回音,當地統籌建立“群眾來電”轉辦、交辦、督辦和回訪機制,對每一條群眾來電形成“熱線工單”,交由有權處置單位限期處理答復,辦結后及時對來電人及來電事項進行回訪,保證了群眾訴求的“無障礙”辦理,讓12345政務服務熱線綜合平臺“最多訪一次”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以前不懂法,遇到糾紛總想著上訪。這次經過李律師耐心給我講解相關法律依據,讓我明白這屬于合同糾紛,并不在信訪受理范圍。他通過多方調解幫我討回了工程款,工人的工資有著落了,感謝天山路街道人民調解室!”順利拿到60余萬元工程款的王某感慨地說道。
截至目前,克拉瑪依市112個社區開通了“最多訪一次”平臺權限,推動了初信、初訪事項及時就地解決,最大限度減輕群眾負擔,形成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工作格局。

一站式解決群眾矛盾糾紛
人民調解是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重要和基礎的一環,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1月27日,記者在克拉瑪依區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以下稱“中心”)采訪時,在線司法確認室,剛剛完成了一宗勞務糾紛案件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工作。爭議雙方不需要跑到法院,在中心就能拿到一紙與法院判決同等法律效力的裁定書,這樣的事對克拉瑪依的居民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
2020年5月20日,克拉瑪依區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揭牌成立。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從“專科受理”向“全科受理”、從“單部門辦理”向“多元協同辦理”轉變。中心設公共法律服務和群眾信訪服務兩個接待大庁、14個接待口、30個功能室,分類設置婚姻家庭糾紛、勞動人事爭議糾紛、涉土糾紛、消費糾紛4個專業調解室。司法局、信訪局、人社局、區法院、人民調解組織等二十余個部門、一百多名工作人員聯合入駐該中心,集勞動仲裁、行政復議、司法裁判、信訪受理、公共法律服務等職能于一體。
該中心負責人介紹說:以前,有訴求的一方,比如農民工要“討薪”,他會找到住建部門或者某個部門反映問題。如果調解不成,就要走勞動仲裁或者其他程序來解決,耗時比較長。現在,農民工將問題反映到該中心,調解時住建、仲裁、法院等相關部門以及律師會同時介入,最終達成協議后還會形成調解書,讓有訴求的一方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獲得滿意的答復。
“ 我們用一站式管理、一窗式辦理、一條龍處理的方式,減少群眾表達訴求的時間和空間阻隔,提高矛盾糾紛調處效率,在實現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次’,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痹撝行呢撠熑苏f。

調解隊伍注入社會力量
“司法確認只是最后的成品,前面只有把調解工作做到位了,才能促成爭議雙方達成和解?!笨死斠绤^司法局負責人說。
今年9月,一宗調解的司法確認剛剛完成,天山路街道社會矛盾調處化解中心就接連收到來自雙方當事人的兩面錦旗,以表達對街道提供的專業法律服務的感謝。
近年來,圍繞扎實有效地化解社會重大矛盾糾紛工作,克拉瑪依市各街道建立起糾紛調解聯席會議制度,由街道發函或經上級協調,邀請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和轄區單位共同參與糾紛調處。
退休法官、人大代表、醫生、教師、律師、心里你咨詢師……社會力量的注入,不斷夯實著克拉瑪依人民調解的隊伍基礎。同時,克拉瑪依市積極推行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站、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站,邀請退休法官、專業律師等擔任調解員,組成一支年齡知識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專兼職相結合的專業性人民調解員隊伍。
法治砌就基層治理防護墻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重在基層源頭治理。記者了解到,目前,克拉瑪依市已建成覆蓋市本級、4個區、15個鄉鎮(街道)和112個村(社區)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132個,基本實現了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全覆蓋。作為社區法治服務活動的樞紐和基地,112個村(社區)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法律咨詢、法律宣傳、法律援助、法律代理、法律調解等專業服務,使群眾不出社區便能享受全面的法律服務。
同時,克拉瑪依市從基層實際出發,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法治宣傳教育的創新工作,構建“項目式普法”,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打造社區模擬法庭、法治公園、法治長廊等普法陣地;組建200余人的法律服務志愿隊伍,提供“菜單式普法”,實現“需求分析、知識推送、服務供給”精準化;并組織法律服務專業力量,成立克拉瑪依市公益法律服務顧問團,將律師、公證員的姓名、單位、手機號向社會公布,實現了法律服務與老百姓、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需求零距離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