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底,記者一行來到全疆典型的人口小縣、邊境大縣——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
同行的吉木乃縣委政法委工作人員介紹:全縣7個鄉(鎮)中5個有邊境線,41個村中有34個是邊境村,不到4萬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產、生活、工作在邊境線20公里范圍內,其中有部分鄉鎮在邊境線10公里范圍內。
紅色戍邊、固邊、護邊情


中哈邊境第一村——薩爾烏楞村,與中哈邊境線最近距離不足20米。在該村第一書記、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哈蘭別克·哈尼亞托拉的講解下,記者一行參觀了“愛國戍邊紅色教育基地展館”。每一張照片、每件實物都在講述著吉木乃人忠誠守衛祖國106平方公里版圖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我家住在界河邊,祖國母親住心間,種田放牧護國土,世世代代守邊關”的贊歌。
在前往16號警務站路上,記者見到了在風雪中巡邏執勤的阿依波力·麻達提汗。他左手牽著一只巡邏犬,右手持握防護器具,任憑疾風勁雪打在他的臉上、身上。阿依波力告訴記者,他今年20歲。在記者下車和他對話的短暫數十秒期間,記者舉相機的手已被凍得僵硬,而他卻笑著說:“沒事,堅持一下就可以了,我們有換班時間。”

16號警務站里,50歲的賽力克·吾拉孜汗向記者講述了他當年寧愿放棄從商營生和滋潤自由的生活,也要回到家鄉穿上這身護邊員迷彩服的經歷。
“我從小就有一個軍警夢,但現在超齡了,還好護邊員的工作和軍警最接近。”這是賽力克當護邊員的理由。他還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被組織批準為預備黨員整整10天了。“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黨員,黨員是他們事事沖在最前、做得最好的理由,我羨慕他們,想像他們一樣。”這是賽力克要求入黨的理由。
鎮武裝部部長武永祿介紹,2021年10月18日,該站成立了黨支部,現有黨員14名,像賽力克一樣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護邊員已有48人。

25歲的包爾江·多拉正帶領隊員做隊列訓練,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包爾江原本在吉木乃縣城的警務站工作,是一名優秀的輔警。因為爺爺、爸爸都曾是邊防軍人,在他心中有著濃厚的護邊情懷,于是毅然辭職來到離家20多公里的邊境警務站。他在這里找到了“自己”,因表現優秀很快脫穎而出。
包爾江帶領隊員進行升國旗儀式和進行護邊員宣誓。劉是何 拍攝
在護邊員的隊伍里,像賽力克和包爾江這樣的優秀護邊員有很多。
吉木乃,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愛國戍邊文化底蘊的地方。記者了解到,吉木乃縣正在為口岸國門、龍珠山地道等邊境紅色資源積極申報3A級景區,并設計完成了令人期待的邊境紅色游等旅游路線,這里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堂。
暖情治邊 服務穩邊
記者來到距離縣城80多公里的吉木乃縣人民法院喀爾交法庭。在家事審判法庭,記者遇到庭長努爾古麗·莫太正在給兩個鬧矛盾的年輕姑娘做“和事佬”。
兩年前,小王向小李借了15000元,寫了借據并承諾兩個月后還。然而,小王沒有守信且一拖再拖,小李一氣之下來到喀爾交法庭。
努爾古麗庭長把兩個姑娘叫到了家事審判法庭,啟發她們回憶曾經一起相處的美好時光,努爾古麗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調解。一個多小時后,小李主動表示不再告小王了。之后,兩個姑娘達成了十天內還款的協議。

努爾古麗庭長介紹說:“家事審判法庭2021年10月剛剛成立,是探索家事糾紛解決的創新之舉。法庭圓桌上有溫度的‘丈夫’‘妻子’等身份牌替代了冷冰冰的‘原告’‘被告’,審理過程就是傳遞司法溫情、修復當事人破裂關系的過程,使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家庭之間曾失衡的狀態得以調整,真正達到案結事了的目的。”
目前,“喀爾交式”家事審判法庭正在被吉木乃縣各地法庭復制改進。
“會客廳”里暖融融
走進吉木乃縣托普鐵熱克鎮人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人民路社區城市會客廳”的大牌子讓人眼前一亮。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的全新開放式社區是由吉林省投資援建的,2021年10月投入使用。展現給居民的是“絲路奇域 戍邊紅城”的城市會客廳形象,像家一樣親切、實在。
從一樓到三樓,公共服務平臺、學習教育平臺、文體活動平臺、黨建展示平臺、商圈服務平臺分設有致,政務服務、志愿服務、居民自治議事、婦女之家、心理咨詢、商圈會客、老年書畫、社區超市、社區醫務室……應有盡有。
最吸引人眼球的當屬旅游產品展廳,專為電商量身定做的直播間、商圈網格黨支部和派單接單商圈服務,展現著吉木乃縣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也印證了吉木乃縣的一句口號:“幫助吉木乃人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從設計初始到整個實施過程,新的服務中心點點滴滴都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想、去做,讓這里切實成為解決好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的地方,也要使這里成為群眾的大課堂和俱樂部。”吉木乃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何剛說。
富民興邊 前程似錦
以前的托斯特鄉塔斯特村民都靠種地養殖生活,日子過得不溫不火。
2019年,縣政府根據縣域旅游資源優勢,打出了旅游致富的旗幟,為村民統一建筑了整齊劃一的水泥“氈房”,幫扶村民走上致富路。村民彭金濤和李英夫婦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批村民,過上了“冬城夏村”的生活。
“我們家近幾年靠著家庭民宿、生豬養殖、餐飲、庭院經濟等,實現年收入平均有10萬余元吧。”“彭老根民宿”農家樂的女主人李英掰著指頭算著賬,一臉幸福的模樣。

據悉,2017年,全縣32個貧困村已全部退出,3168戶8972名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2020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097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7元。農村、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9.2%和1.1%。
何剛滿懷豪情地說:“吉木乃縣將繼續開發邊境資源,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切實落實‘引進來和走出去’策略,將吉木乃打造成為亞歐小商品集散地。同時做大做強‘牛羊馬駝禽,水草藥果奶’十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邊民穩得住、能致富,讓吉木乃人真正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