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糾紛調處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考驗著社區的治理能力。
近年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新城街道南湖社區巧用“加法”,從多元共治發力,推進警社司聯動、警企聯動、警城聯動等多方聯動調解機制,建強調處隊伍、打造調解品牌、探索解決機制,實現群眾話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講、苦有地方訴、事有人去做的目標,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南湖社區落地。

一根臨時電纜使用了10年,問題頻出,群眾訴求久拖不決。2021年8月底至10月初,僅用一個多月,問題便徹底解決——這事兒,中共庫爾勒市委員會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駐庫爾勒市新城街道南湖社區“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田磊記憶猶新。
臨時電纜問題順利解決,得益于南湖社區探索推行的“三單一制”工作法。這一貫穿群眾困難訴求和矛盾糾紛收集、轉派、解決全過程的工作方法,極大提升了社區綜合治理能力,實現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目標。
2019年以來,南湖社區推行“三單一制”工作法,即需求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提醒談話制度。
社區工作人員將收集到的矛盾糾紛和群眾訴求,根據職責分工和復雜難易程度建立需求清單,借助“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以任務清單的形式推送至轄區各單位,由警務室、社區和司法所力量包聯,按照各司其職、資源互補的原則,落實責任清單,限時解決。
2021年8月,南湖社區警務室警長王華生在走訪中了解到,親水灣小區51號高層交付業主入住已10年,但一直使用臨時電纜,且頻繁出問題,至當年8月22日徹底癱瘓無法修復,200多戶居民用電問題無法解決。
社區將群眾訴求錄入綜治平臺,訴求流轉至庫爾勒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家電網巴州分公司城區供電中心石化大道供電所,督促兩家單位整改;為解決停電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不便,警務室協調51號高層旁的酒店臨時解決居民用水、用電問題;聯系物業、與開發商溝通購買電纜。
警務室警長和社區第一書記親自盯辦,當天該小區就順利通電。后經行業主管部門努力,最終更換電纜。
南湖社區充分發揮社區干部和民警貼近群眾的優勢,將干部入戶走訪和“百萬警進千萬家”有機結合,第一時間發現和調處小微糾紛,確保群眾滿意。
工作人員和民警數量有限,社區就引入更多社會資源,與轄區各單位聯動,依托社區警務室組建多元化矛盾調處隊伍,有力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
律師、法官、社區司法專干、警務站站長、熱心群眾等紛紛加入這支隊伍,發揮各自優勢,確保矛盾不堆積,實現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效用最大化。
2021年1月,鳳凰嘉園小區居民反映,該小區地下停車場一直空著,不讓小區居民使用,經街道、社區、警務室多方調解依然無果。南湖社區“張娟娟法官工作室”駐點法官張娟娟從專業角度向停車場管理代理人葛某講法,葛某最終愿意將30個地下停車位向居民低價出租。
在南湖社區,“解憂哥調解工作室”為居民所熟知,“有事就找‘解憂哥’”已經成為居民的習慣。2021年12月20日,施工人員魏某在新城廣場公交站臺處更換路燈時,借用了旁邊商戶楊海麗店鋪的電,在試電過程中接錯電線,導致楊海麗店內的電器損壞,雙方因賠償責任發生糾紛。楊海麗沒有爭辯,轉身來到社區警務室求助。
王華生聯系了法律顧問崔玉雷,分析賠償依據,民警到現場調解,將賠償依據以及如果走訴訟程序可能帶來的問題一一向魏某講明,魏某答應賠付損壞的電器。
“解憂哥調解工作室”由南湖社區警務室和南湖社區聯合打造,成立兩年多來,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糾紛,廣受居民稱贊。
南湖社區黨委書記王曉瑩說,2021年,南湖社區收集群眾訴求121件,解決121件,其中,調處矛盾糾紛65件,調解成功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