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立法工作的成就與進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表示,這十年的立法有以下顯著特點:
立法數量大幅增加。截至2022年4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次,作出法律解釋9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次,現行有效法律292件。與前十年相比,新制定法律數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修改法律數量增加了近2倍,通過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數量增加了1.5倍多。
法律體系日益完備。編纂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國家安全、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的法律相繼出臺,生態環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領域的法律進行了全面系統修改完善,網絡數據、生物安全等新興領域填補立法空白取得突破,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取得顯著進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
立法形式不斷豐富。統籌運用立改廢釋纂等立法形式,發揮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作用。立,即制定新法;改,有全面、部分、個別、同類打包、批量修改;廢,廢止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規定和制度,如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要求,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收容教育等法律規定和制度;纂,即對某一領域相互關聯的法律進行整合、修改、補充,形成有機整體的法典。
立法生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不斷拓展公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渠道,確保立法項目的確定、起草、審議、通過等各個環節都聽到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真正反映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加強和改進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工作,法律草案二審之后再次向社會征求意見成為常態,并多頻次、定期向公眾反饋。十年來,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參與人次超過119萬,提出意見超過350萬條。搭建基層群眾參與國家立法的“直通車”,設立了22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共有130多件法律草案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直接聽取基層群眾意見。
立法工作體制機制更加順暢高效。一是,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立法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推動堅持黨的領導入法入規,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時完成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立法項目,確保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二是,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編制立法規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專項立法修法工作計劃等加強立法統籌,建立專委會、常委會工作機構牽頭起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完善立法項目征集論證、立法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法律草案征求意見、法律草案通過前評估等制度,推進立法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