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印發通知,繼續在全國開展深入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通知對專項行動的工作重點、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為了獲得第一手污染數據信息,實時掌握企業的排污動態,準確評估環境污染整體狀況,制定調整環保決策規劃,生態環境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在很多重點排污單位設置了自動監測設施。這些數據的掌握對監管部門加強企業監管,規范企業排污行為,優化調整環保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想方設法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的正常運行,以逃避監管。如有的企業把監測設備進樣管線插入稀釋或調配好的達標水樣內,有的利用軟件修改監測數據,有的則向監測設備采樣頭吹送相關物質稀釋污染物或向廢水中添加稀釋物質……這些不法行為,使得自動監測設施淪為擺設。
環境監測數據一旦造假失真,不僅會讓企業在虛假數據的掩護下不加節制地排污,加重環境污染,而且會誤導監管部門的決策和環保應對,給環境保護造成其他負面影響。可以說,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也是一種特殊的污染,會讓環保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為了重拳打擊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行為,從2021年開始,最高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就聯合開展了專項行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公開報道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共查處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270起,合計罰款4900余萬元。在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下,一些企業為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不過,隨著監管的趨嚴和打擊治理力度的加大,一些企業針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時往往使用一些“反調查措施”,這使得數據造假行為變得更加隱蔽,監管部門的調查取證難度也不斷加大。排污單位弄虛作假“魔高一尺”,就要求打擊相關違法犯罪時必須“道高一丈”。
為了積極回應公眾對呵護“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期待,不斷提升環保治理能力,今年三部門繼續聯合開展專項行動。針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問題,此次通知明確要求,要保持嚴查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測設備違法行為;重點打擊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的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對違法案件中出具比對監測報告的第三方監測單位進行延伸檢查,依法嚴肅查處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或出具證明文件存在重大失實的環境領域違法犯罪行為。這展現了政府部門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也讓專項行動形成了長效機制,形成了高壓態勢。
同時,通知特別強調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違法犯罪線索摸排、追蹤溯源和精準打擊的能力;落實執法聯動,鞏固打擊違法犯罪合力;完善辦案制度,切實提升辦案能力和水平。這有利于發現更多監測數據異常信息和有價值的案件線索,提升發現問題、打擊犯罪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全方位打擊、全鏈條發力、全過程監督的合力,并確保打擊犯罪行為的及時性、全面性和規范性。
提升對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現、打擊能力,既能在具體監管過程和案件辦理過程中有效懲治犯罪,排除干擾,“撥正”數據,也能在更大范圍內形成震懾警示效應,倒逼更多排污單位增強自律意識,守住底線,敬畏自動監測機制,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和排污行為。如此,自動監測設備受到的干擾就會越來越少,數據的準確率就會越來越高,也就越能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有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