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一起矛盾糾紛需要會幾種語言?
近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市伊車嘎善錫伯族鄉伊車嘎善村哈薩克族牧民努爾蘭·對散拜和錫伯族農民志明因牲畜踐踏田地事發生爭執,鬧到了村警務室找民警竇峰挺評理。
矛盾雙方都是年齡較大的少數民族群眾,漢語水平不高,如果不精通其民族語言,僅憑幾句日常溝通用語很難口頭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
竇峰挺先用簡單的語言安撫二人情緒,不一會兒,幾名不同民族的中年婦女來到了警務室,她們圍著發生矛盾的二人坐下,一邊幫民警翻譯傳達,一邊也用自己的話進行勸說。不一會兒,矛盾便被成功化解,雙方握手言和。
這幾名“救兵”都是伊車嘎善村 “愛心媽媽”團隊的成員,她們是警務室的好幫手,轄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伊車嘎善村雖然常住人口僅數千人,卻分布著十余個不同的民族。由于轄區緊鄰交通樞紐清水河鎮,人口流動大,途經此地的外來人員較多,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曾是各類案件、矛盾糾紛的高發區。
2019年起,村警務室民警竇峰挺意識到僅憑警務力量單打獨斗很難消除潛在的治安隱患,需要借助民力做到防控為先。正好村里有幾名不同民族的退休阿姨,平時也熱衷于幫忙勸解群眾矛盾,他便整合起這支力量,組成了集糾紛化解、解憂幫困、群防群治多元治理于一體的“愛心媽媽”團隊,配合警務室開展工作。
有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和民警的支持,團隊最初的幾名成員也是干勁更足。“我們都退休了,平時也沒事干,就想多做些好事!”老黨員顧阿姨說。她專門把自家干果廠的會議室改造成了專門調解糾紛的“愛心媽媽工作室”。
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她們定期在警務室接受法治培訓,積極幫助警務室開展普法宣傳,糾紛調解等工作。這個團隊接地氣、親和力強,很快就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她們的成功也吸引到了更多群眾加入,團隊從最初的六人發展到現在的三十余人,包含漢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8個不同民族成員,成為了轄區群防群治的一張鮮亮名片。
在警務室的不斷推動下,“愛心媽媽”團隊的宣傳教育作用持續發揮,受到了轄區群眾的廣泛信任。2021年12月19日晚,轄區群眾王先生報警求助,稱自己4歲的女兒小月離家走失。小月患有智力障礙,很難自行回家,而且此時正值寒冬時節,如果不及時找到孩子將面臨凍傷甚至生命危險。
竇峰挺一邊帶領警務室民輔警前去尋找,一邊聯系了“愛心媽媽”團隊負責人發動群眾力量幫忙搜尋。在他們的動員下,上百名村民在寒夜中打著手電與民輔警共同尋找走失的女童。很快便找到了坐在玉米地里的孩子,由于救助及時,孩子除了手和耳朵輕微凍傷外并無大礙。
自2019年“愛心媽媽”團隊成立至今,配合警務室化解群眾糾紛一百余起,為轄區群眾辦實事好事二百余件,伊車嘎善村連續三年實現刑事案件零發案,行政案件逐年下降且全部辦結,轄區群眾安全感和對警務室的滿意度大幅上升。
“警力有限,民力無限, ‘愛心媽媽’團隊就是通過發動個人力量參與到群防群治工作中,最終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我們也會將經驗進一步推廣,打造平安和諧轄區。”伊車嘎善邊境派出所所長胡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