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應對能力顯著提升等發展目標。
近年來,我國衛生健康領域取得顯著成就,醫藥衛生服務體制不斷改革優化,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仍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的需求增長迅速,衛生健康服務仍有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規劃》的發布不僅為未來一段時間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線路清晰、涵蓋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的宏觀發展藍圖,而且還從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全方位消除健康影響因素、全周期保障健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路徑、要求和指標,具有重大指引意義。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規劃的落實更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具體來說,公共衛生防護網需要有相應的疾控制度和機制、監測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健康影響因素干預需要健康行動和教育機制、各種傳染病防控機制、免疫規劃制度和機制、慢病防控機制、心理和精神服務制度、健康環境維護機制、藥品質量保障制度和機制等;全周期保障健康需要生育和嬰幼兒健康、婦幼、老年人、職業群體、殘疾人的健康保障機制等。這些制度和機制均涉及組織機構、人員、資金和運行等問題,需要有相應的運行程序、標準、質量監督和風險內控等配套法律法規來保障。
制度和機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只有以法為基,制度和機制才能穩定且長期運行。全面依法治國也要求包括衛生健康在內的各領域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目前,在衛生健康領域內,如重大工程和項目健康影響評估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縣域醫共體制度等,已經列入《規劃》,但亟須制定其賴以建構的具體法律規范。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體系經受了考驗,也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而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人員流動愈發頻繁,突發原因不明傳染病在未來仍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只有在完善的公共衛生法律體系基礎上,筑牢堅實的公共衛生防護網,才能最有效和最廣泛地凝聚社會共識,不僅為當前疫情防控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而且能夠把最新的疫情防控經驗加以提煉,補足短板,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尤其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法律體系。
健康是民族興旺、國家昌盛最重要的基礎。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離不開衛生健康法治的有力保障。落實《規劃》既是醫藥衛生和健康領域主管部門和專業人員的重大任務,也是法律界的艱巨任務,需要大家積極參與、攜手合作,在法治的軌道上推動《規劃》有效貫徹落實,助力健康中國。
(作者系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