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之興衰系于制,民之安樂皆由治。市域社會治理,是關乎經濟社會建設、公共事業發展、基本民生、社會矛盾化解等領域的系統工程,其核心追求是幸福和平安,是百姓的內心期盼與現實追求。
為了這份期盼與追求,兩年來,克拉瑪依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抓住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契機,立足于打造一流、爭當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市目標,高起點謀劃、高規格推進、高標準實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工作,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克拉瑪依。
高位推動
探索市域社會治理“克拉瑪依樣本”
2020年5月29日,克拉瑪依市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市,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列入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重點研究內容推進。編制印發《克拉瑪依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克拉瑪依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專項推進項目書》等文件,建立“三個清單”,堅持周調度周通報、季度分析、半年總結、年終考評制度,全力壓實試點建設工作責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先后成立由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市直部門主要領導和各區(縣)委黨委書記為成員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各區、街道(鄉)、成員單位相應調整組織機構,全市形成高位部署、強力推進、專項實施、同向發力的市域社會治理組織推進體系。
同時,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1+9”系列文件,構建具有克拉瑪依特點的工作模式;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制度,加強社區(村)兩委建設,堅持為民服務“主航線”,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組織體系,推動組織聯建、穩定聯保、黨員聯管、活動聯辦;打造“1+4+N”黨群服務體系,在市、區、街道、社區及園區、商圈、市場、較大企業建立黨群服務中心,讓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有了實體骨架;各社區整合綜治、城管、計生等各類網格,網格黨組織統籌推動落實,社會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動兩新組織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聚焦基層
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特色品牌
“阿姨,近日身體可好?等過幾天天晴了,我們帶您出去曬曬太陽,現在幫您打掃下衛生,咱們聊聊天。”4月20日,給庫阿姨打掃衛生的木力娜·哈德說。
木力娜·哈德是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十二社區庫阿姨居住樓棟單元的聯戶長,當天,她帶領安全員熱比古力·木沙和信息員肉賢木沙木正積極參加“先鋒黨小組”老黨員關心關愛服務活動。
獨山子區以社區存在的問題和群眾需求為導向,持續以“黨建引領,樓棟治理”為牽引,根據社區實際打造“和鄰有約”城市基層黨建項目,通過開展“樓宇懇談會”“先鋒黨小組”“睦鄰互助團”志愿服務,進一步豐富議事有約、互助有約、服務有約內涵,有效解決居民身邊的關鍵小事。
第十二社區現有黨員891人,該社區結合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求,將黨組織“陣地”轉移至樓棟,成立“先鋒黨小組”,從優秀黨員、聯戶長、居民中,挑選出真正熱心為社區、居民干事的“一長兩員”(聯戶長、安全員、信息員),明確工作職責,劃分責任區,共同為樓棟居民提供優質志愿服務。
“先鋒黨小組”積極主動聯系鄰里居民,把居民的訴求放在心里,承諾踐諾,為轄區老黨員、獨居老人、孤寡老人送去暖心服務,讓社區居民在共治共享發展中體會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克拉瑪依市大力開展志愿服務站和志愿服務團隊建設,打造“先鋒黨小組”“睦鄰互助團”“巾幗志愿者”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平安志愿者品牌。克拉瑪依市在“志愿匯”平臺累計注冊組織達33個,注冊志愿者超12000人。
同時,克拉瑪依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楓橋經驗”由社會治安向社會治理各個領域擴展,圍繞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持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扎實開展“黨群一張網、服務叫得響”實踐活動,全市構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網格化組織體系。全市112個社區,每年有2000余個黨組織、3.7萬余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參與基層治理。
兩年來,克拉瑪依市以“抓基礎、補短板,抓示范、促提升”為主線,圍繞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分類制定特色課程“菜單”,以“一街一特、一社一品”黨建品牌打造為原則,建成“社區學校”“風云零距離”“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一線四單”群眾工作機制、“全崗通”工作機制、“紅色物業”“民情診斷室”“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站”等具有克拉瑪依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品牌。
在以“五治”融合為牽引的同時,克拉瑪依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手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已成常態,老百姓遇事找法、依法維權的觀念深入人心。2020年,克拉瑪依市被命名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這也是全疆唯一獲此殊榮的地(州、市)。
翻開平安克拉瑪依建設的成績單,統計數據顯示,兩年來,公眾安全感、知曉率、參與率、矛盾調處率均達到98%以上,人民群眾安全感持續提升。
百姓平安幸福的生活,源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全力護航。
科技賦能
開創智慧治理全新格局
克拉瑪依市把科技作為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第一引擎,結合市域特點,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近日,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71歲的社區離退休老黨員徐勤鈺拿起手機在社區居民群內點贊:“社區學校的老年人手機課堂很實用,教會了咱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便利。”
市域社會治理向現代化推進,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克拉瑪依市在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時,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只進一扇門、辦成一串事兒”“線上辦”“掌上辦”“指尖辦”“一件事一次辦”的工作模式,群眾滿意率達100%。
克拉瑪依市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推動基層治理從“治理”到“智理”轉變。“智慧社區”就是基層社會“智理”的具體表現之一。全市各街道社區陸續開通“智慧社區”服務平臺,通過多媒體技術,整合社區現有各類服務資源,可為居民提供包括政務、商務、娛樂、教育、物業及生活互助在內的多項便捷服務。
同時,依托12345政府服務熱線,在克拉瑪依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全市統一的信息化平臺,不斷加大行政監督和行政監察力度,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政府服務熱線12345(市長信箱)受理市民反映的咨詢、投訴、求助、意見或建議等數量較上年度上升10.09%,由熱線直接協調答復,受理率100%,辦結率99%,逐案落實領導包案化解,全力做到“事要解決、息訴罷訪”,智能化與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了市民訴求回應解決的最強“總客服”。
克拉瑪依市通過“信易玫瑰”手機APP完成個人守信激勵5623人次,全市逐漸形成“信用有價值,守信有力量”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優化營商環境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社會誠信基礎。
克拉瑪依市還創新實施“互聯網+行業治理”,通過企業實時在線數據、GPS軌跡等先進傳感技術,對全市安全生產、污染排放、校園秩序、“兩客一危”車輛、危爆物品、電力設施等重點行業領域全天候進行立體式非現場監管預警。
自治區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局克拉瑪依執法支隊在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發揮“大數據”支撐作用,在全疆率先建成了“治超非現場執法系統平臺”。平臺上線運行以來,轄區超限率大幅下降,非現場執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克拉瑪依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熊躍偉表示, 步入“十四五”的克拉瑪依市,正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抓手,從更寬領域、以更高標準推進平安克拉瑪依建設,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