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況算工傷嗎?”
“孩子8歲了,如果離婚,我能爭取到撫養權嗎?”……
7月11日一早,記者來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呼和托哈種畜場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前來咨詢法律問題的群眾正在排隊等候。
5月11日,呼和托哈種畜場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立,中心由該場綜治中心牽頭,司法所、信訪、民政、農業、畜牧業、婦聯等部門及轄區11個農牧業隊黨支部共同進駐,形成場、隊兩級聯動,及時排查化解全場各類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隊,大事不出場。
“我們要求按合同辦事!”當天,在法律服務中心調解室內,農民工周某說。
在呼和托哈種畜場,“有矛盾糾紛,按法律辦事”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法律服務中心成立2個月以來,該中心通過線上線下模式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500余次,服務200余人次。
一大早,前來咨詢的周某表示:“我們就想按合同辦事。”周某向接待他們的工作人員于浩表達訴求,“我們不是針對單位,就想按照法律規定辦事。”

去年年底,周某等人在呼和托哈種畜場一家單位干活。工作之初,周某等人與雇傭單位簽訂了務工合同,由于該工程屬于層層轉包,勞務公司以轉包公司沒有付款為由,一直欠著周某等人的工資。
“你們手上有簽訂的勞動合同,這是證明存在勞動關系的有力證據。”于浩說。
“合同簽訂了,可單位不履行合同內容有啥用?”周某稱,今年以來其多次向公司討要工錢未果。
“你的情況我們先聯系對方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可以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我們免費幫忙打官司。”于浩說。
當天,于浩根據周某提供的信息與用工單位取得聯系。經過3個多小時的調解,用工單位同意盡快支付周某等人的工資。
于浩表示,借助法律服務中心給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為經濟困難者申請法律援助,就是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讓群眾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72歲的謝素英家住呼和托哈種畜場路苑小區5號樓,購房時買的地下室一直沒有用上。5月25日,謝素英向法律服務中心求助,呼和托哈種畜場司法所所長阿依提古麗為其提供服務。
先準備購房資料,再與開發商聯系,經多次調解,6月中旬,謝素英終于用上了地下室。
“你的手續齊全,按照法律規定開發商應準時將地下室分給你。”阿依提古麗對謝素英說。
每一次咨詢和調解,都涉及老百姓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我是司法所所長,每天在這里值班,接受群眾法律咨詢。”阿依提古麗說,法律服務中心的作用就是為群眾提供貼身的法律服務。
在呼和托哈種畜場每個村隊都有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聯系方式,群眾遇到法律問題可隨時解決。

4月8日,呼和托哈種畜場鄂木斯特隊村民葉爾肯·對山家的牛鉆進村民鄭鄰梅家的玉米地,損毀了玉米苗。鄭鄰梅向法律服務中心致電后,該中心聯合村隊黨支部書記組織調解,很快化解了這起矛盾糾紛。
“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矛盾糾紛,實在太方便了。”鄭鄰梅說。
目前,呼和托哈種畜場共有64名人民調解員,法律志愿者24人、義務宣傳員14人,法律明白人81人、法治帶頭人13人,一支10名志愿者組成的草原輕騎宣講隊。如今,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合同簽約率達100%。
呼和托哈種畜場黨委副書記、政法書記王亞男介紹:“今后,我們還要在公共法律服務的廣度上、方式上下功夫。比如通過法律顧問微信群等方式,把法律服務延伸到樓棟、村組。繼續推進智慧法務工作,通過遠程視頻、智能法律服務等,讓老百姓享受更多的便利,不斷增強群眾法治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