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旁,新疆曲子、河南豫劇輪番登場;鄉村文化廣場上,觀眾手中的小紅旗隨著《領航》歌聲盡情揮舞;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各族群眾齊跳歡快的麥西熱甫……近日,天山網-新疆日報報道了古爾邦節假期我區各地精彩紛呈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展現出“百姓舞臺”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作用,這啟示我們,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要用好形式各異的“百姓舞臺”。
文化潤疆,面向的是人民大眾 。而“百姓舞臺”是老百姓免費看演出、免費登臺演出的好場所,是面對受眾最廣的文化活動載體。文化潤疆用好“百姓舞臺”,就能從人心維度不斷夯實新疆特色文化與中華文化母體、新疆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深層聯系,進而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支持。
文相通,心相近。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村級文化陣地建設力度,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等“百姓舞臺”成了許多鄉村的標配,不僅如此,各地還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讓許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感受到了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同時,各民族互看文藝表演、互鑒文藝形式也成常態。如今,放眼天山南北,各族群眾從未像今天這樣熱切擁抱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入各族群眾心田。實踐證明,用好“百姓舞臺”,文化潤疆就能在泥土扎根、在田野生長。
當前,我區“百姓舞臺”在組織管理、設施建設、演出內容形式等方面與老百姓對高質量的文化活動需求仍存在一定距離。讓“百姓舞臺”最大限度釋放潛能,是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結合實際,創新思路,久久為功,使其在文化潤疆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要“搭好臺”。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要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認識“百姓舞臺”,不僅要在資金上給予更大支持,保證群眾性文化活動可持續開展,更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讓更多優秀文藝作品走進社區、鄉村,同時要撬動援疆力量,推進新疆優秀地域文化和內地各民族優秀文化交流互鑒,只有如此,才能持續建立和通暢中華文化潤澤機制。
重點在“唱好戲”。搭好了臺子,唱什么、怎么唱?直接關系到文化潤疆“潤”之效果。一方面,送到群眾身邊的文藝供給要精準對接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將更多群眾吸引到文化活動中來,這是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前提;另一方面,要通過組建鄉村自己的文藝演出團隊、鼓勵群眾自編自演節目等,讓群眾深度參與其中,這是文化潤疆深入人心的手段。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用好“百姓舞臺”,文化潤疆必將廣結碩果,推動各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匯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