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9時,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吉木乃鎮薩爾烏楞村村委會院內紅旗招展、彩旗飄飄。村“兩委”、“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和黨員代表早早來到村委會,一起見證黨的二十大盛大開幕。
薩爾烏楞村被譽為“中哈邊境第一村”,轄區邊境線長16公里,全村共有121戶271人。這些年,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邊境一線的扶持力度,邊境鄉村生產生活條件迅速改善。
薩爾烏楞村黨員托合塔爾拜·達畢手中拿著紙和筆邊聽邊記,聽到鼓舞人心的話語時,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
“2016年,在黨的惠民政策下,我們村實現了脫貧摘帽。這幾年,村里通了柏油路,建了幼兒園、醫務室,還解決了村民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托合塔爾拜難掩內心的喜悅。

“我家住在界河邊,祖國母親在心間,種田放牧護國土,世世代代守邊關。”這是薩爾烏楞村的真實寫照。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吉木乃鎮副鎮長、薩爾烏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熱依扎·巴合道列提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金句讓我們備受鼓舞、干勁十足。薩爾烏楞村在長期守邊護邊中形成了優良的愛黨愛國傳統,積淀了深厚的愛國戍邊文化。村里先后建成了愛國戍邊紅色教育基地展館、邊境第一村觀景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如今,眾多紅色景點已經成為人們重溫紅色記憶、感受激情歲月的體驗地。
在距離村子10公里外的邊境警務站里,護邊員們端坐在電視機前認真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盛況。
吉木乃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武永祿說,邊境警務站這幾年變化特別大,外墻安裝了新的保溫層,房間接通了自來水,還有洗漱間、熱水器;管護路段安裝了監控設備,可以實現視頻監控,做到了科技控邊……
48歲的賽力克·吾拉孜汗是薩爾烏楞村的一名護邊員。“通過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盛況,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護邊員的榮耀與使命,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要站好崗,守好邊,為祖國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賽力克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