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塔城地區塔城市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社會管理+司法調解”新模式,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訴源治理工作,形成以黨建為引領,以法治為依托,以服務民生為根本的多元解紛工作機制,有效促進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站式服務,為民解憂辦實事
“謝謝人民調解員,讓我收齊了物業費,今后我會積極為小區的居民做好服務工作。”今年6月,某物業公司負責人郭某某激動地說。
塔城市某物業公司因某小區業主長期拒繳物業費,一次性將58名欠費業主起訴至法院。為充分解決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塔城市法院受理案件后為避免激化矛盾,立案庭工作人員及時向原告闡明訴前調解的優勢,宣傳訴訟費減免政策。在征得其同意后,啟動訴前調解程序,將案件委派給特邀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調解員通過多次溝通協商,業主最終主動履行義務,物業公司與業主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
塔城市發揮司法部門的社會服務職能及行業部門資源優勢,將訴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進行整合,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實行信訪受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詢功能于一體,拓展公證、司法鑒定服務職能,實現調解資源集約化供給。
四級聯動,春風化雨解心結
“袁大姐,現在不會再為門口垃圾的事情和鄰居爭吵了吧?”
“謝謝社區干部,讓我和鄰居和好如初。”今年6月22日,塔城市城東北街居民袁某某說道。社區干部通過定期走訪了解到袁某某多次抱怨鄰居張某某等人將垃圾倒在自己家門前,袁某某幾次上門提醒,張某某態度惡劣,兩家就此鬧僵。了解到城東北街靠近喀浪古爾大田地,約50戶居民、180余人,附近沒有放置垃圾箱,繼而引起鄰里糾紛,社區干部將情況與環衛部門溝通,共同協商在此處放置垃圾箱,問題即刻得到解決。
塔城市充分發揮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貫通,左右協調,依托基層,多方參與的市、鄉、村、網格四級聯動機制。截至目前,塔城市已實現鄉村基層組織調解室全覆蓋,打造10個品牌矛盾糾紛調解室,為138個村(社區)配備72名法律服務者及466名法律明白人。
五支隊伍,化解矛盾在網格
“能來村上‘老丁說事點’的,其實都是村民鄰里之間一些生活矛盾或家庭瑣事,經過調和說事后,都能握手言和,將問題解決了。”老丁笑著說道。老丁名叫丁慎江,是塔城市阿西爾鄉下阿西爾村原村長。2022年5月,退休的老丁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在家成立了“老丁說事點”,幫助調解鄰里糾紛。今年4月,阿西爾鄉下阿村九某與楊某因相鄰土地界限不清發生爭執,吵吵鬧鬧來到調解室,老丁充分發揮人熟地熟的優勢,同村干部實地測量,查閱底賬,耐心細致地與二人溝通協調,糾紛很快得到解決。
塔城市積極踐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微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社區”標準,發揮好五支隊伍的作用(網格化摸排隊伍;市鄉村三級人民調解員隊伍;法律服務專業調解隊伍;政策咨詢調解隊伍;縣級領導包聯隊伍),強化人員力量整合,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格局。
截至目前,塔城市選取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員組成摸排、調解和包聯隊伍,建立了由228人組成的矛盾糾紛調解專家庫。
六項機制,激發基層新活力
塔城市全力打造多維度、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法統籌、部門協同機制,建立健全“六項機制”(矛盾糾紛預防排查機制、市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機制、部門聯動機制、重大緊急群體性信訪矛盾應急處置機制、監督跟蹤回訪機制、獎勵激勵考核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使矛盾糾紛見之于早、防之于小、化解在萌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司法服務需求。
今年以來,塔城市矛調中心共排查受理各類信訪矛盾糾紛2323件,調解2021件,調解率達86.4%,兌現調解案件補貼183630元,為群眾節省訴訟費用約400萬余元。
七位一體,確保高效解糾紛
塔城市積極推行“七位一體”化解穩控機制(分管行業縣級領導包案責任、包村縣級領導配合責任、化解主體單位主體責任、化解配合單位配合責任、穩控主體單位穩控責任、穩控配合單位配合責任、信訪召集人的督辦責任),壓實劃片包戶干部責任,確保信訪矛盾有人發現、有人化解、有人督辦、有人問責,最終將化解穩控工作落到實處。今年以來,共受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336件次,辦結293件次,初信初訪辦結率為87.2%,同比下降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