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遙,國家4A級景區——白樺林森林公園就在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庫勒拜鎮喀英德阿熱勒村。
16家民宿,喀英德阿熱勒村發展鄉村旅游帶領村民增收。
56戶村民發展種植,60余戶村民發展特色養殖,就業增收兩不誤。
……
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數據,對于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人民檢察院駐庫勒拜鎮喀英德阿熱勒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趙小彬來說,卻是一串串解鎖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密碼”。
2020年12月,趙小彬來到了喀英德阿熱勒村。守著良好的自然資源,如何讓大家富起來,這是他來村后亟待解決的問題。
趙小彬帶領工作隊員、村干部入戶走訪,收集村民發展意見建議,多次邀請哈巴河縣“溫鐵軍”工作室成員到村調研,決定依托村臨近白樺林森林公園的區位優勢,以及優質豐沃的黑土地資源,引導村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種植,將喀英德阿熱勒村打造成“白樺島生態村”。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駐村伊始,趙小彬和村“兩委”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先后爭取鄉村振興、援疆項目等資金6200萬元,建設村道11公里,繪制白樺林文化墻1.2萬平方米,栽種花草樹木2萬余株,完成全村自來水入戶、污水一體化管網鋪設、主巷道電纜下地和庭院外立面改造,以及農戶庭院“三區分離”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將原本閑置的村集體資產改造為4000平方米白樺島藝術營地,新建1家輕奢民宿,2022年接待游客2000人次,為發展旅游打造了樣板間。
在村集體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到發展鄉村旅游增收致富的行列,村民馬傳軍就是其中一員。在趙小彬的幫助下,修繕房屋、整理庭院、辦理手續,很快馬傳軍把自家的小院改造成了“七郎山莊”農家樂,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很多游客,旅游旺季月收入5萬元。
“在趙書記的支持下,村里設施完善,村容整潔,游客都喜歡到這里打卡,今年我家依靠旅游就掙了5萬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看著紛至沓來的游客,馬傳軍樂呵呵地說。
如今,村里開辦民宿16家,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300人次,戶均年增收2萬元。
發展旅游帶來的甜頭,讓趙小彬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腳步更加堅定。他清楚,多產業均衡發展才是撬動鄉村產業興旺的杠桿。他指導村委會成立白樺人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由合作社負責提供農資、技術,負責農副產品銷售,引導56戶村民以土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建立千畝花蕓豆、黃豆、土豆種植基地和百畝蔬菜基地;鼓勵60余戶農戶家庭式養殖多胎羊、紅嘴雁、土雞、鵝等5600余只,帶動季節性務工50余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

“我現在負責管理蔬菜基地,每月收入5000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感謝趙書記為我介紹這么好的工作。”村民梁寶開心地說。
“神機妙算、精打細算、能寫會算……”村文化廣場舉辦的大蒜創意美食品鑒會上,“蒜”成語接龍節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蒜香雞翅、蒜烤肉、蒜泥塔巴馕、蒜香土豆泥塔可等各種以蒜為主料的美食也刺激著現場游客和村民的味蕾,讓大家直呼過癮。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趙小彬和村“兩委”挖掘32名文藝愛好者充實到文藝隊、舞蹈隊,引導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小品、舞蹈、相聲等節目,充分利用文化廣場,組織開展“生態農耕節”“大蒜美食節”“返鄉人才慶中秋”“碩果累累慶秋收 喜迎黨的二十大”等主題活動13余場,村民有了展示才藝和實現夢想的舞臺,既為文旅融合發展探索了新路徑,也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群眾心靈深處。
實干擔使命,奮斗正當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村里已經與12名藝術家簽訂了協議,將開辦畫舫、書屋等文創體驗店,讓喀英德阿熱勒村不僅有‘晴耕雨讀’的田園生活,更有詩和遠方。”展望未來,趙小彬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