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七道灣片區管委會通過社區包戶干部向轄區各小區群眾發放“便民服務卡”,這張電子卡片上有就近醫院及社區醫院發熱門診聯系人電話,以及家庭簽約醫生的聯系方式,目的是讓居民感染后出現不適癥狀時可以第一時間線上就診,由門診醫生和家庭醫生指導相關治療和健康監測。這一舉措正是我國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轉向后,烏魯木齊市基層社區服務作出相應調整的具體表現。近期,隨著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多,社區非但不能缺席,還應根據當前的實際需求盡快主動轉型。
如何讓群眾感受到社區服務的及時跟進?“便民服務卡”僅僅是一個開始,還需要社區做更多細致、高效的工作。比如,許多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處在“保護網”最脆弱的位置,他們不但面臨求醫問藥的困難,也面臨著感染后一段時間無法出門買菜等日常生活的難題,這樣的時候,亟需社區等基層機構提供日常服務保障。包戶干部打到居民家中的電話,除了詢問疫苗接種情況之外,更應該了解居民特別是獨居老人的當前困難,盡快為脆弱群體建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資料庫,并及時提供幫助。
過去三年,基層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前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居家抗疫期間,社區工作者在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隨著防控政策的調整,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更要順勢而為、主動而為,承擔大量科學細化的工作,成為落實好新的疫情防控政策的重要一環。比如,近期印發的《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中要求“做好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分類分級健康服務”,這就需要社區在信息摸底等方面發揮優勢,為新形勢下的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
社會秩序全面放開絕不是弱化社區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社區應盡快轉變角色,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實際情況主動對接,幫助居民特別是脆弱人群解決困難訴求,在看不見的地方為居民提供更多切實的溫情服務。